一出易立明导演的《科诺克医生》,引出了一座百年剧院的前世今生。从大华电影院到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这栋坐落于东单北大街的文化地标,历经14年再度灯火点亮、人头攒动。从6月30日至7月9日,这座外观低调的建筑试营业期间引来的关注度已足够亮眼,9月底它将正式开幕,首先上演海顿的歌剧。
搞戏剧的就同念经的和尚一样,得有庙
2008年,随着大华电影院的歇业,这栋建筑一直是灯熄人散的状态,其间几度传出改为剧场重张开业的消息,却又都不了了之。两年前,北京人艺的著名导演、舞美设计易立明接手“大华”后,以舞美设计特有的方式制作了剧院规划模型。
这座门面不大但内藏玄机的剧院,几乎没有浪费任何一处空间——歌剧院观众席的下面是室内音乐厅;不经意的拐角处就是化妆间;一扇不起眼的门里面竟然是一间会议室;管理人员没有独立的办公桌,而是在倚靠过道墙面的长条桌上办公,一台电脑、一杯咖啡,颇有在咖啡厅办公的感觉;即便是衔接剧场与剧场的过道,也以拱门造型“假装”是在意大利……
作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院长、艺术总监,易立明形容,“搞戏剧的就同念经的和尚一样,得有庙,不然就像游僧一样。”不仅实实在在的投入,无论有无演出,易立明每天都来上班,但却没有固定的办公室,而是在这座迷宫一般的剧院内上上下下,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邂逅他。
改变剧组自带设备与剧院不相容的尴尬
作为舞美设计出身的剧场运营管理者,易立明在剧场设计上的初衷就是改变剧组带着自己的灯光系统来演出,却与剧院的设备不相容这一多年来的尴尬。易立明称,“这就好比你去饭店吃饭怎么可能还要自己带着筷子和勺”。
作为行走在舞美领域最前沿的人,易立明一手打造的“大华”,表面上看就是一座艺术感极强的剧院,但其实暗藏玄机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却让这座剧院还拥有另外一个标签——智能数字剧院。无论是歌剧院、戏剧场、环形小剧场,还是室内音乐厅,都依靠中央交换机与综合布线实现了万物互联与智能控制,所有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设备经过重新更改语言,变身网络终端。易立明说,“这么说吧,我在家就可以控制剧院内的设备。”
从电影院到剧院的改造,最难的便是舞台机械装置,由于与周围的民房距离很近,胡同又窄没有停车位。但拆装台这一看似无解的问题也被易立明化解了,如今,运景车甚至可与运景电梯无缝衔接。
能看莎翁全集,也能品《牡丹亭》全部五十五出
看过英国国家剧院戏剧电影《弗兰肯斯坦》的观众都对英国国家剧院小剧场的T形舞台印象颇深,而“大华”中也有一座剧场采用了这一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小剧场形态。虽然迄今为止,易立明这些年的创作已经积累了20多出剧目,但他并不想翻旧戏,未来这座剧场将上演莎翁全集。至于这样的剧目能否与市场对接?易立明称,“戏剧是什么?戏剧就是一门工具,不能高高在上,但又要有所感有所想,大华的定位是一座艺术剧院,可能纯商业的剧目就不是太适合。”
而在二楼歌剧院的前厅,有一处镜框式的小空间,在易立明的规划中,未来这里将以小戏台的形式轮番呈现昆曲《牡丹亭》的全部五十五出,正式开业后,昆曲演出将填补观众在演出开始前的等待时间,而易立明称这样的演出为“餐前小点心”。
和演员签约时有一条散场后留下来和观众“喝一杯”的条款
在“大华”演出的演员,跟剧院签合同时都有一项独特的条款,就是每晚演出结束,要留下来和观众喝一杯,聊聊观感、听听反馈。在易立明看来,“这样的交流对于一出戏是必要的,而且我们的剧院没有规定的关门时间,送走最后一位观众才能熄灯关门。”
除了剧场空间,剧场内4000平米的空间内还包括中央艺术大厅、艺术家客厅、咖啡厅、酒廊等,尚未正式营业的咖啡厅定名“背叛”,这也是即将在这里上演的一出戏的名字,咖啡厅内摆放的雕塑也是“等待戈多”的造型。有人甚至称这里是一座当代美术馆,前厅或是观众休息区都陈列着大色块的油画,而这些作品都出自在舞美设计领域同样具有影响力的曾力之手。剧场顶楼的室外空间也不会被浪费,观众登临天台可以看到新旧北京城在这里交汇的景象。剧院中还有一座非常专业的厨房,未来,在这里既可以点烤鸭,也可以吃日餐,观众在看演出前则不必四处寻找吃食了。
易立明称,“‘大华’要成为戏剧观众的据点,不能是一座行政剧院,要给予艺术家最大的尊重,艺术家永远比这个壳子值钱。演员不应该属于某一座剧院,如果固定在一所剧院,结果就是这个剧院只有一种风格一个腔调。演员应该属于全社会,今后,凡是在’大华’演过戏的,都是我们的签约艺术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