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今年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就业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多。求职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得警惕各种“韭菜证”(即“山寨证书”)。一些年轻人急切的求职心态被某些机构利用,让他们成为被收割的“韭菜”,不但钱财受损,浪费了时间,还透支了社会信用。(7月6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来,或为了职场晋升,或为了转换职业跑道,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考证热,尤其是一些人职场中年人,更是努力拼搏在考证的路上,用行动树立了不懈奋斗的榜样。不过,在庞大的考证需求下,一些“韭菜证”也应运而生,各类培训机构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收费、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进行炒作、涉嫌欺骗欺诈,让考证者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代价后,得到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证”,大量的考证者也成为被不法分子收割的韭菜。
“山寨证书”能大行其道,除了利用广大考证者就业和换赛道的“情绪焦虑”外,主要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挂证”行为的产生了巨大的利益诱导。一级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爆破工程师……各种证明码标价,从培训辅导、中介介绍,“挂证”行业形成利益链。通过出租证件就能轻松获利,考证的热情自然就保持着旺盛的态势。二是人才标准体系的缺失给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可乘之机。一些新职业不断涌现和产生,但相应的评价人才的标准体系却尚未建立和健全,一些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就利用真空地带,用培训证书来替代资格证书。三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尚未跟进到位,职业资格“管、办、评”界限不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能界限也比较模糊,由于没有统一的工作和衔接机制,使得职业资格证书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转变尚未完成。
无论是职业资格证书,还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是职业资格和技能的有效证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相关行业准入的相关条件,使得职业资格证书有着非常广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因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和发放秩序,就是保护公众权益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市场公平和社会稳定的现实选择。透过现象看本质,“山寨证书”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跟各个环节的防线失守有着直接关系,其应对之策当以问题为导向,采取“预防为主”和“标本兼治”的原则,让每一道防线都发挥好护城河的作用。
首先,考证者应有基本的智识和保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考取途径和市场前景,应当有基本的了解。在信息公开越来越透明的当下,尽管依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传统方式,足以获得想要掌握的信息,不会被培训证书之类的忽悠所蒙蔽。“碳排放管理师”和“碳排放管理员”之间的实质性差异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考证者作为自身权益的第一责任人,构建第一道防线极其重要。
其次,强化监管规范证书使用行为是控制考证行为的关键举措。考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挂证行为的潜规则加剧了考证目的的非理性。这就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挂证黑灰产业的整治和打击力度,让职业资格证的考取和使用行为高度统一,没有了非法利益因素的作祟,则考证行为将会更趋理性。同时,通过严厉的监管,培训机构的违法行为受到了严厉的打击和遏制,证书市场的供需才能双向互动、彼此促进和互为支撑。
最后就是要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建立更加规范完善和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让证书的考取渠道更加规范,信息更加透明。相信有了完善的信息发布,规范的证书考取渠道,以及明确的职业资格证书 “管、办、评”职责分工,“山寨证书”没有了存续的市场空间,广大考证者的权益才会受到真正的保护,整个职业资格证考用市场才会变得更加清朗干净。
文/堂吉伟德
图源/新华社
编辑/潘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