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日前介绍,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持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社会输送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十年间,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
十年培养硕博超700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生教育也日益大众化的新时期,下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要把关注点从扩大规模转向提升质量,要在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打造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上发力。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0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4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在学硕士生282.29万人。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考研热也明显升温,今年的考研人数达到457万。
发展研究生教育需要在规模和质量两者中做出选择。虽然也有人提出,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并不矛盾,但过度扩大规模,会降低研究生招生门槛,也会稀释研究生教育资源。如果不能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那么盲目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会导致研究生学历贬值,助长学历高消费。
以考研人数与招生人数测算,研招录取率不到25%,这远低于高考90%以上的整体录取率与超过40%的本科录取率。一些考生希望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满足其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不少高校也有同样的诉求,因为这样做既可以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解决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问题,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客观而言,我国研究生培养还存在区域与高校不均衡的问题,如中西部高校的博士点、博士培养规模要少于发达地区的博士点、博士培养规模。不过,研究生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校培养硕士、博士不只是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必须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从办出高水平出发,进行严密论证。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要有明确的培养定位。过去十年来,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把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推进形成合理的定位。这扭转了以往把硕士都作为学术人才进行培养的问题。不过,从现实看,有的高校培养专业硕士,还参照学术硕士培养进行。所以,要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就必须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其次要健全导师制,加强对研究生的过程培养管理。研究生教育应采取“严出”培养模式。近年来,有高校集中清退超期硕博。从严要求学生,不能只等到超期后才集中清退,而是在培养过程中就分流、淘汰了。这就需要加强对研究生的过程培养管理,要以做好培养过程管理需要的师资投入,确定研究生招生规模。
与发展规模不同,坚持质量导向,还需要改革评价体系。唯学历论与唯论文论,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推进评价改革,破除唯学历论产生的学历泡沫问题,以及唯论文论导致的浮躁学风问题。这要求高校以及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要回归育人,给每个学生货真价实的教育。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