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诉重灾区”变成一步一景“立体博物馆”的文华胡同、从昔日“脏街”变成“靓街”的三里屯西街……经过两轮次、五年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本市3958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以“脱胎换骨”般的整体改善,包括雨儿胡同、文华胡同、熊家胡同、三里屯西街、五塔寺路等不少曾经集各类“城市病”于一体的胡同街巷,已经成功逆袭为广受市民欢迎的“网红打卡地”。市城管委表示,包括东城、西城、石景山、通州等在内的部分区已经提前完成了相应的达标任务。下一步,本市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将与城市更新行动相结合,不再搞大的专项行动,更加紧密贴合百姓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微织补、微升级、微更新。
东西城率先开展提升
说起北京背街小巷的治理,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表示,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背街小巷一度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私搭乱建、开墙打洞、占道经营等问题越发严重,成为城市治理薄弱环节。“背街小巷既是‘里子’也是‘面子’,是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考场’,我们就在2017年,启动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率先在东城、西城实施,并逐步拓展到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陈志娟说。
像东城区的西总布胡同就被纳入首批整治范围。在封堵拆除了31处小店铺、入地419条累计147公里架空线、拔除122根线杆、粉刷3000平方米胡同外立面、铺设7000平方米地面之后,西总布胡同焕然一新。“远处可见的是北京中央商务区的高楼大厦,而眼前是充满烟火气的四合院,现代与传统既碰撞又和谐,所以现在的西总布胡同也被摄影爱好者们戏称为‘最具穿越感的胡同’。”陈志娟这样描述着。而在没整治前,西总布胡同曾经商铺旅馆林立,“开墙打洞”的小门脸儿一个挨着一个,五六米宽的胡同被违建挤得不到两米,人流密集、车水马龙,昼夜喧闹不停。
西总布胡同的变化正是此轮北京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缩影。陈志娟用了一句话概括: “重点解决街巷环境中的‘痼疾顽症’,促进市民文明行为养成。”为此,市城管委联合首都文明办制定了“十无五好”整治标准,即: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创建公共环境好、社会秩序好、道德风尚好、同创共建好、宣传氛围好的文明街巷。
同时,陈志娟表示,在背街小巷的整治中,注重规划设计,“我们围绕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明确规范了管控标准。同时,聘请专家参与街巷规划编制、指导项目实施、跟踪规划落实,力争维护老街、老巷、老胡同古朴典雅的风貌特征。”
东城区前门三里河,“水穿街巷、庭院人家”历史景观重现;西城区达智桥胡同,重新迎回了筑巢的小燕子……在首个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全市3123条背街小巷“脱胎换骨”,不少曾经集各类“城市病”于一体的胡同街巷,逆袭为广受市民欢迎的“网红打卡地”。
整治进入“精细化”时代
时间到了2020年初,北京印发《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而新的三年行动增加了“精细化”三个字,“别小瞧‘精细化’这三个字,这意味着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需要从民生细节、百姓需求入手,重在改善群众身边环境。”陈志娟说,所谓“精细化”整治提升,不仅要对背街小巷按照达标类、精治类、维护类三种不同类型分区分类管理,整治范围还扩大到全市所有建成区。整治标准也不再局限于“十无”,停车管理、景观绿化、雨污分流等百姓迫切关心的问题都纳入了精治类街巷的整治提升范围。
市城市管理委还联合市政务服务局,围绕道路平整、公服设施、绿化美化、环境秩序等12个方面,定期通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背街小巷环境问题,为街巷治理提供重要靶向。
“在这些民生类诉求中,停车乱几乎是所有街巷、胡同共有属性。所以我们在整治提升的过程中,胡同都在想方设法给原来的车安个新家。”陈志娟举例说,像西总布胡同就是本市第一条“不停车胡同”。通过协调胡同南侧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停车场为居民提供停车位,加上居民自治组织“停车自管会”对乱停车行为的劝导,西总布胡同真的静了下来。而西城区西河沿街,则借助附近北京坊提供的租金廉价的停车位和视频监控“技防”手段,彻底止住了乱停车现象,成为西城区最早一条不停车的胡同。文华胡同则是在北侧的文昌胡同道路两侧为居民协调出70余个停车位。
同时,在大批胡同的整治提升中,沿街增设花箱、花坛;修建街心花园、增加口袋公园;对消防、照明等公共设施消隐改造;加装探头、防盗门等民意都在被吸纳并实施着。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直接, 背街小巷环境问题群众诉求量呈下降趋势。据市统计局调查显示,2021年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满意率达到95.6%。
与街区更新相结合连线成片
随着城市更新被正式写入北京城市发展规划,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也有了新变化。“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古都风韵的集中体现。背街小巷环境治理肯定要与街区更新相结合,由线到面整体推进,分类实施更新改造,试点推进背街小巷为牵引的示范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群众身边环境。”陈志娟表示,2021年,北京试点推进6个示范片区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整合各类空间资源,加强城市修补,实现片区由线到面、由内到外整体更新,提升街区品质。
像西城区天桥片区,围绕中轴线申遗,“一院一策”,通过传统砌筑方式修复胡同民居墙体、保留传统技艺屋顶外观等“最小干预”的方式,还原明清、民国、近现代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制特点,最大限度再现天桥老城韵味。片区内的鹞儿胡同、校尉营胡同和九湾胡同等,市政设施老旧,排水管线甚至还是清代的“老官沟”,也在这次连片改造中与架空线入地等工程叠图作业,完成了“雨污分流”改造。通州区围绕“三庙一塔”区域风貌管控,统筹推进西海子、复兴里片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实现区域环境面貌整体提升。
据悉,经过五年的精心组织和合力攻坚,3958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首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6个示范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得以同步推进,群众身边的环境品质显著提升。今年,本市以街区为单元,启动实施17个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包括东华门片区、什刹海金丝套片区、天桥铺陈市片区、朝晖片区等,涉及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区、生态涵养区等多个区域。
文华胡同以24号院李大钊故居为核心,推进胡同整治,突出“红色基因”美化环境
【探访】
文华胡同成为文化融合“立体博物馆”
青灰色院墙、绿窗红框、朱红原木大门……“老巷幽宅静树依”的老北京记忆在走进文华胡同时就扑面而来。而胡同口镶嵌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又昭示着这条胡同的“红色基因”。
文华胡同,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大街,全长400余米,宽约3米。1965年整顿地名时,为纪念李大钊同志,改为文华胡同。始于2017年的整治改造,让这里从一条被“重点投诉”的胡同变成了一步一景的“立体博物馆”。
文华胡同24号院是李大钊故居,这里曾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但几年前,胡同里脏乱的环境却让这条饱含“红色历史”的小巷失色不少——路面坑坑洼洼,违建、煤棚子林立,架空线“蜘蛛网”般悬在头顶;噪音扰民、乱扔垃圾、污水横流司空见惯……“那时候这一片都是居民投诉的重点,大家意见特别大。”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城管办科长刘杨指出。
“违建肯定得拆,乱停车的问题也得想办法解决”、“24号院的李大钊故居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别的胡同没有,可别埋没了”……经过多方征集民意、向专家求教,最终,金融街街道决定借助西城区打造“红色三公里”的契机,集中力量推进胡同整治,突出“红色基因”美化环境。于是,以24号院李大钊故居为核心,文华胡同拆违建和煤棚子,关停“七小门店”, 实施架空线入地,开展停车治理,平整路面,增设花坛花箱,修缮建筑物外立面,电力箱和空调室外机加装风格统一的镂空雕花外罩,窗户外安上了红、绿相间复古窗框等等。“这一番整治下来,我们胡同可是变了模样!”已经在文华胡同住了四十多年的米老爷子开心地表示。“你就看这每个院落的新门,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还是有门禁的防盗门,这可就安全多了!”
米老爷子说,文华胡同的整治,确实将居民的诸多合理诉求一一吸纳,“这大门上的遮雨棚就是我们提出来要加装的,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遮雨棚设计得就像飞檐,既实用又与胡同风貌融为一体。”
刘杨也指出,文华胡同里老树多,因为树坑的高低不平,有老人提出太不安全,“于是,我们经过反复比对,为胡同树池铺装了更加环保的弗维木,既填平了高低差,又很美观且可透水。同时,也变相拓宽了胡同的宽度。”
此外,文昌社区还在胡同两侧墙上增设了不少红色历史文化标识。如今,徜徉其中,一步一景,俨然成为融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胡同文化为一体的“立体博物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