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好转。
最近一周上海新增病例的情况为:
4月13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573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5146例;
4月14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200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872例;
4月15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590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923例;
4月16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23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1582例;
4月17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17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831例;
4月18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08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7332例;
4月19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9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6407例。
“全市疫情近几天呈下降趋势。”在4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说,单日新增报告100例以上的街镇已连续3日降低,社区扩散得到有效遏制。
浦东、闵行、松江、青浦和普陀等5区近3日疫情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
徐汇、杨浦、虹口、长宁、宝山和嘉定等6区疫情总体处于平台波动状态;
黄浦区疫情仍在小幅上升;
静安区疫情上升趋势趋缓;
奉贤、金山和崇明等3区疫情持续低位,金山区和崇明区首日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
除了好消息之外,也有让人揪心的消息。
政知君分析数据注意到,在一天之内,上海市的重症病例增长了31例,这也是近期重症病例增长最多的一次。
在4月12日,上海市卫健委公布,截至2022年4月12日24时,上海市在院治疗7776例(其中重症9例);至4月14日24时,重症病例增至10例;至4月15日24时增至13例;至4月16日24时增加到16例。
最新两天的情况是,至2022年4月18日24时,上海市重症病例为21例,到4月19日24时,数据增长为52例。
这是上海市卫健委官方公布的数据:
2022年2月26日0时至2022年4月17日24时,在院治疗19851例(其中重症16例),死亡3例。现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0例。
2022年2月26日0时至2022年4月18日24时,在院治疗21717例(其中重症21例),死亡10例。现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0例。
2022年2月26日0时至2022年4月19日24时,在院治疗22522例(其中重症52例),死亡17例。现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1例。
除了重症病例之外,在最近的三天,上海已新增本土死亡病例达17例,在4月19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
据吴乾渝介绍,上述7例中,60岁以下2人,合并有晚期肺癌、胸腔积液、急性冠脉综合征。70岁以上5人,合并有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极高危)、糖尿病、尿毒症、脑梗塞、晚期胰腺肿瘤等基础疾病。其中有2人接种过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未接种。
“上述7人入院后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直接死亡原因均由基础疾病导致。”
“降低病亡率”是这两天上海疫情防控要“攻坚”的任务之一。
据《解放日报》4月20日报道,连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每晚举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会,围绕落实“四应四尽”要求,对疫情防控攻坚重点任务进行再部署再推进。
上海市委书记、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强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龚正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提到,要分级分类做好医疗救治工作,立足于早,做到关口前移,提前介入轻症救治,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全力提升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多说几句。
“转运隔离”也是这次会议提到的问题之一。
上海的会议还提到,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社区阳性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及时转运收治隔离,做好分类转运,全力提高转运速度和周转效率,针对特殊群体的转运隔离必须更加人性化。
4月19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嘉定区检查疫情防控工作,他提到,“全力以赴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
据报道,龚正一行来到瑞金医院北部院区,详细了解定点医院对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情况。
龚正指出,当前要将加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分类收治,切实降低重症率、死亡率,全力以赴抢救生命。
要加大救治床位筹措力度,确保重症、危重症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要加强定点医院治疗力量配置,统筹调度全市各类型医院医疗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要全力提高治疗效果,坚持中西医结合,分类施治,精心呵护高龄老人等脆弱群体。
除了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数据之外,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
今天的上海发布会披露,截至目前,本轮疫情累计阳性感染者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19%,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2%。
截至目前,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62%;加强免疫接种率38%。总体来讲,接种率还是比较低的。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呼吁,“请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未来在解封以及附近的接种点开放以后,尽快预约接种新冠疫苗,如果已完成全程接种的老年人,在满6个月后尽快接种加强剂次。”
资料|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 解放日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