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经济遇上实际物流、消费场景应用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哇!”这是2月18日中外媒体北京行来到北京经开区集体采访时最多的感叹词。
从先进的京东智能仓储物流园,到新业态、新消费的生鲜超市;从实时呈现全国消费者下单采购的京东数据大屏,到酷炫的集合京东所有智能产品的京东视界……当天,记者团分别来到京东亚洲一号北京物流园、京东七鲜超市、京东集团,体验到了来自北京经开区努力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不断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多场景应用。
数字经济下的智能物流场景,日均处理订单峰值超80万单
“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无人分拣中心在工作的智能搬运机器人和作业员黄国凤、王鹏出现,代表着蓬勃向前的中国智能物流,通过了象征着人类科技最高成果和新生活方式的互联网隧道……”
4年前,平昌冬奥会上“北京8分钟”中的一幕出现在了众多记者面前。如今,京东物流“亚洲一号”全流程无人仓已经实现了从入库、存储、包装、分拣全流程、全系统的智能化和无人化。
“在京东购物,上午下单,下午就能到,速度特别快!”北京经开区居民张女士说。但在京东亚洲一号北京物流园内,工作人员悠闲行走在车间内的模样显然与其物流速度“背道而驰”。
“京东亚洲一号北京物流园内,各种智能化设备‘藏身其中’,这个物流园的日均处理订单峰值超过80万单。”京东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地面上行走着的AGV系统“地狼”机器人,将传统的“人找货”改为“货到人”模式,每小时能完成250个订单,比传统方式效率提高了3倍;19层的Shuttle立体库不仅仓储能力大幅提升,还有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拣货,每小时分拣货物680~800件,效率较人工提高了6~8倍;高度智能化的物流仓库中,由于减少了人工作业,很多智能设备可以实现“黑灯作业”,大大降低电能的消耗。根据测试,平均1分钟,智能设备通过“黑灯作业”可以省电2283度,相当于一户普通家庭一年半的用电量。
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底层技术,京东正在持续提升自身在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决策方面的能力,不仅通过自动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智能快递车等,在仓储、运输、分拣及配送等环节大大提升效率,还自主研发了仓储、运输及订单管理系统等,支持客户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
数字经济下的智慧消费场景,无人超市实现无感支付
在京东无人超市,进门前完成注册、连接付款账户,即可通过扫描手机二维码进场,在货架上拿取需要购买的货品后直接从电动闸门离开,手机就可自己完成付款,真正实现了无感支付。
没有收银员,消费者不需与人接触,可以自己扫码付款,科技感十足。现场一位国外记者表示:“没想到这里的数字支付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
实际上,不仅仅是无人超市,现在遍布各地的京东旗下的美食生鲜超市——七鲜,也在数字化建设上做足了文章。
顾客线上下单,商品经过工作人员分拣之后被放置无人配送车,小车便变成了“快递员”,为顾客送货上门。新型智慧物流场景的落地依托于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去年5月,示范区为无人配送车企业颁发了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首次给予无人配送车相应路权,实现了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新产品管理政策的又一次创新突破。
七鲜大族广场店长告诉记者:“现在仅仅大族广场店就配备了20辆无人配送车,辐射范围覆盖超市周边5公里范围。”
“绿色物流”助力“绿色冬奥”
京东物流在“相约北京”测试赛中以绿色、科技的行业高质健康发展的新动能助力赛事物流保障工作。据了解,北京冬奥会是第26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奥组委开始设立物流委员会以来,首次使用中国物流服务商的奥运赛事。
“本届冬奥会坚持做最‘绿色’的冬奥会,而在‘绿色物流’方面,京东物流早有探索。”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
早在6年前,京东就开始对封箱胶带的胶带进行“瘦身”研究,怎么样能够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将宽度从53毫米降至45毫米,而且明确规范封箱胶带禁止层层缠绕,通过这样毫米级的技术革新,2020年一年就减少了4亿米的胶带,可以绕地球10圈。
在推动包装“瘦身”的同时,京东通过常态化投入使用“青流箱”尽可能减少纸质包装箱的使用量。这种循环快递箱由可复用材料制成,无需胶带封包,破损后还可以回收再生,正常情况下可以循环使用50次以上。而对于保温需求的生鲜商品,则全面使用可逆向回收循环使用的保温周转箱代替一次性泡沫箱,一个普通的保温周转箱在一年半的使用寿命期内可以循环使用130次。
与此同时,京东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打破减碳创新举措的“孤岛”,实现在整个供应链体系内的协同增效。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