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实体经济逐渐复苏背景下,银行业主要指标表现持续改善,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景气度有所提升。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275.9万亿,较去年同期增长8%;不良贷款总额为2.83万亿元,同比增速下降到-0.1%;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和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业迎来诸多变化,从存款利率改革到信贷结构调整,再到理财业务创新、理财子公司陆续成立,以及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等,行业整体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各家机构主动谋变,蓄势抢占先机。岁末年初之际,第一财经梳理了2021年银行业年度十大焦点事件,与你一同回顾银行业这一年。
1、规范银行互联网存贷业务
2021年,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存贷业务双双受到严监管。今年1月15日和2月20日,中国银保监会先后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明确规范了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展业的相关事项,并从多维度细化审慎监管要求,统一了监管标准,引导商业银行合规展业,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弥补制度短板具有积极意义。
2、要求贷款产品明示贷款年化利率
一直以来,贷款市场上如“日利率XX起”、“月利率XX起”的广告话术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借款人对贷款利率的正确判断。但今年以来,这类宣传噱头已得到严格管理。2021年3月31日,央行发布第3号公告,称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这一政策的出台,代表着国内对贷款市场的监管又向前进了一步,对于提升贷款利率的透明度、减少借款人落入各类借贷陷阱,以及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将起到积极作用。
3、银行存款利率改革,优化上限确定方式
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后,存款市场在今年迎来重大变化。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存款利率定价机制改革主要是定价方法的切换。在业内人士看来,改革本身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影响,属于改革降成本。本次改革限制或压减加点幅度,有利于存款利率下行,进一步促进降成本。
4、资管新规配套政策陆续落地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银行业正加速推进理财净值化转型,在此背景下,从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到现金理财管理,再到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等,相关配套监管措施也相继出台,影响深远,为理财业务的平稳过渡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曾于10月表示,从前期摸底情况来看,预计今年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可以如期完成整改任务。对于个别银行剩余的少量难处置资产,按照相关规定纳入个案专项处置,直至全部清零。
5、理财子公司队伍有序扩容
今年以来,作为银行理财转型的重要一环,理财子公司逐渐崛起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力军。截至2021年年末,共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包括25家银行理财公司和4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其中22家已获批开业。具体来看,六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除浙商银行外,其他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或正在筹建。与此同时,银行理财规模也在稳步回升。据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截至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存续余额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增速较上半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同期,银行理财净值化产品占比达86.56%,较上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净值化转型明显提速。
6、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落地
2021年,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再进一步。今年9月10日,“跨境理财通”试点启动仪式举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筹指导下,由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牵头,广东、深圳银保监局、证监局共同参与起草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也正式发布,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跨境理财通”试点的开通为大湾区内地及港澳居民个人跨境投资开辟了新的通道,将进一步便利大湾区居民享受优质金融服务,推动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并为港澳金融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养老理财试点开闸
2021年,市场众盼已久的养老理财试点开启。9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称自2021年9月15日起,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市和成都市,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和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圳市,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青岛市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试点阶段,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市场专家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养老理财试点,有助于促进养老金融服务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格局,有利于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
8、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出炉
继2020年末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正式落地后,2021年我国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出炉。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包括6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同时出台。专家认为,这一名单的出炉标志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基本确立和落地,显示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审慎性进一步增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内金融监管质效,促进与国际金融监管接轨,增强我国金融系统稳定性。
9、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减排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起步较早,在支持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21年以来,绿色金融在标准制定、激励政策、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力量。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98万亿和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9%。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双碳目标相关工作正式进入快车道,绿色金融支持低碳减排力度开始跨越式的提升。
10、房地产金融调控加强
2021年以来,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实施之下,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各类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统计监测,并引导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合理增长,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再叠加房企“三道红线”融资约束、头部企业爆雷等因素影响,房地产行业曾出现了一轮信用收缩。不过,步入四季度,政策面频吹暖风,房地产贷款在10月和11月连续两个月回暖。央行表示,未来将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