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家猪的共同祖先可追溯到何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获取了42例来自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猪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研究发现,主要的东亚家猪群体母系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2万年以内;全新世以来,家猪群体有两次快速的种群扩增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遗传学报(英文版)》。
“这些研究结果对理解东亚地区的家猪母系遗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家猪的母系遗传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12月13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付巧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动物的成功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猪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农业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也是研究动物驯化的重要“模式动物”。至少在1万到8000年前,家猪已在亚洲西部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和中国中原地区独立驯化。
“古DNA的研究已证实,约8500年前,安纳托利亚的家猪随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人口进入欧洲,但进入欧洲的家猪不断与欧洲本地野猪混合,导致欧洲现生的家猪仅保留0-4%的近东祖源成分,显示出几乎完全替代的情况。”付巧妹说,而研究发现,东亚家猪的情况与欧洲家猪完全不同。
这项研究一共获取了约7500年前至2500年前的42例中国黄河流域古代猪高质量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分别来自陕西鱼化寨、杨官寨等遗址,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河北邢台小里遗址,以及青海喇家遗址。
研究发现,遗址中出土的部分中国古代家猪与一些东亚现代的家猪线粒体基因组类型一样。这表明,它们存在母系遗传的连续性,而且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一结果支持黄河流域是一个主要的家猪独立驯化中心。
同时,研究还发现古代家猪和现生家猪的线粒体相似度很高,大多数东亚现代家猪分享较近的线粒体基因组类型,并且群体具有很小的遗传距离。这反映出东亚家猪可能来源于一个母系遗传多样性本来就低的祖源群体,也可能与家猪选育的过程有关系。
系统进化分枝树的分析支持包括中国西南地区、越南等地的湄公河流域是东亚大部分家猪群体的祖先群体的来源地。这一区域可能是末次冰盛期时的生态庇护所,帮助保留了大量的母系遗传类型,所以在所有家猪和野猪群体中拥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
付巧妹表示,通过古代家猪和现代家猪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进行突变率的推算发现,有部分古代家猪的基因类型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现在都存在于中国家猪群体中,主要的东亚家猪群体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2万年以内。全新世以来,家猪群体有两次较大规模的母系有效群体扩增事件,分别开始于大约7000年前和4000年前,扩增现象与东亚的气候环境、外来农畜引入及农业社会形成与发展相联系。
文/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