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陈子豪(右)与远在内蒙古打工的父亲视频,马维帅在一旁安慰孩子(8月7日摄)。 学校专门设立“视频亲情交流平台”,不定期地通过网络让孩子们与父母“见面”。在黄土高原山沟沟深处的陕西省子洲县周家硷镇,有一所远近闻名的“马塔留守儿童学校”。创办人马维帅30年来义无反顾坚持办学,又因为在家排行老三,被当地人称为“憨马三”。
马塔自然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村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1992年村里的小学因多种原因停办,100多名学生失学在家,其中就包括马维帅的5个孩子。这是马强老师(中)在解答学生作业难题(8月6日摄)。5年前,在外创业的马强为了协助父亲马维帅更好地办学,回到了父亲身边从事教学工作。
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马维帅和村里几个热心人决定自己办学,还腾出自家五孔窑洞当教室,村头又传出了琅琅读书声。这是“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的孩子们在吃晚餐 (8月6日摄)。
由于资金短缺办学艰难,1995年合伙人相继退出,马维帅却坚持了下来。遇到困难时吼两句信天游、偷偷掉几滴泪,“哭上一鼻子,起来照样干!”这是老师在辅导孩子们完成假期作业(8月6日摄)。
因为马维帅的坚持,学校逐步得到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2009年,子洲县政府将“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纳入“公助民办”学校行列,并落实了“两免一补”和“蛋奶工程”政策。这是英语老师苗欣欣(前左二)在课堂上收学生们的练习题(8月6日摄)。
2016年秋,为了完善管理,“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成为周家硷中心小学的教学点,当地政府更加大了投资力度。这是马维帅在逐个宿舍查看孩子们的休息情况,这是他每天晚上必做的事(8月7日摄)。
如今学校共有408名学生,其中九成是留守儿童。马维帅是“校长”,更是爷爷。年近古稀的他,仍每天坚守校园,用炽热的爱心呵护着留守孩子们的童年。这是“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的孩子们在做课间操(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
这是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的师生们在劳动园地里收获土豆(8月7日摄)。
五年级学生在认真听课(8月6日摄)。
马维帅(前)教孩子们跳“陕北秧歌”(8月6日摄)。暑假期间学校专门成立了“托管班”,帮助解决父母没时间管孩子的难题。120名孩子因为各种原因留在校园,学校仅收取伙食费。
摄影/新华社记者 陶明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