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老年人如何防范非法集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3-19 17:03

案件介绍

2018年,上海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期假冒保险公司的名义,承诺年化8%到10%的保本保息固定收益,诱骗客户提前退保,购买非法理财产品,先后吸收八千多名投资群众共计3亿多元资金。其中,老年人成为这类犯罪的最大受害人群。

风险提示

这家投资公司业务员,从中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入手,比如在公园、广场等举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吸引老年人注意,还抽空花时间花金钱去陪老人,喝早茶、吃早点、送小礼物、逛街等骗取老人信任。

许多上当的中老年人并不具备金融常识,在不法分子布置的假象下,容易盲从、轻信。非法集资犯罪另一特点是红包、赠品丰厚,他们有可能在投资年会上送数码产品或者现金,甚至送旅游或出国旅游,提供的赠品价值越大越容易让受害者上当受骗。

老年人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防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较低,导致老年人容易成为不法商家忽悠、欺骗的对象。因此,老年人在日常消费场景中应该注意:

1.强化警戒心理

老年人应加固心理防线,不爱慕虚荣,遇事保持冷静,多调查、多思考,对陌生人不轻信、不盲从,个人信息注意保密。

2.常与亲友沟通

老年人在遇事尤其是涉及钱财的事情时,应不急于决策,不固执己见,多征求亲友意见,常与亲友沟通和交流。

3.学习金融知识

老年人应多学习一些金融知识,包括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开阔视野,明确“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提高防骗能力。

4.注意“四个正规”

一是选择正规持牌机构。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

二是选择正规销售渠道。应在正规营业场所接受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机构官方线上线下渠道购买产品,该录音录像的要录音录像。

三是选择正规从业人员。应注意查验提供销售服务人员的金融从业资质,防范诈骗风险。对不明的电话、链接、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金融账户信息,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向不明第三方转账汇款。

四是通过正规投诉渠道反映问题。当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渠道反映问题,依法合理维护自身权益。注意防范“代理投诉”“代理退保”行为造成的二次侵权,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向消费者提示过代理退保行为可能隐藏的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文/金仁甫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