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海淀区复兴路79号院,一遛弯老人被坑坑洼洼的路面绊倒,居委会和物业随即收到了一份来自物管会的《小区安全隐患报告》。这份报告全面梳理了小区里的类似安全隐患,要求相关方面尽快处理。目前,修复工作正在推进。
老人的一个跟头,最终带动了一类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治理效率是当地居民过去不敢想象的。跟很多老旧小区一样,79号院是个“大杂烩”,19栋居民楼涵盖“老中青”三代,归属于不同的产权单位,小区管理面临诸多掣肘因素。即便引进了物业公司,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直到去年成立了物管会,质变开始慢慢出现,从修补基础设施,到改造小区绿化,大事小情都有人张罗不说,还都办到了居民的心坎儿里。老百姓的真切获得感,成为物管会治理效能的生动注释。
“小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而言,政府部门大包大揽,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尤其是在数以万计、星罗棋布的小区中,很多问题都有其特殊性,旁人没有生活于斯的居民了解得透彻。这个意义上,鼓励居民自治是一个实事求是、事半功倍的选择。碍于成立业委会的难度,北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临时过渡机构——物管会。一方面,社区干部牵头,居民和物业各派代表参加,确保了工作能够出于公心公义;一方面,业主代表多是老街坊、老党员,人熟、地熟、事熟,在居民的沟通和动员上更具优势。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本市新组建物管会逾5000个,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从一成出头提升到了八成左右,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无人管、管不了、管不好的治理难题。
根据规划,到2022年,北京将全面建成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将达到90%以上。与之对标,我们要继续努力,同时更要看到,建立物管会、业委会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其运转起来、释放能量,更为关键。毋庸讳言,拥有79号院这样有热情有能力的物管会的小区还是不多,很多居民不知道本小区已经组建了物管会,如何调动居民与物管会日常联系的积极性?业已组建的物管会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到底要遵循什么样的议事程序和协调机制呼唤顶层设计。停车难、物业费调价等现实问题都颇为棘手,怎样保证物管会能够迎难而上、履职尽责,一旦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又以什么机制调动治理资源?不断回应这些实践中的问题,我们才能让这一机制创新更充分地助力城市基层治理。
和谐宜居是北京的城市底色,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老百姓家门口的问题,再难也要解决。物管会是一把新“钥匙”,在党建的引领之下,多方力量汇聚到了一起。在继续扩大覆盖面的同时,更注重提质增效,让小区里事事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一定能进一步提高,北京城市的治理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
编辑/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