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战疫纪录片《武汉日夜》来了,第一幕就让人泪流满面
艺绽公众号 2021-01-24 12:31

日升日落,生生不息!日前,国内首部战疫题材纪录片《武汉日夜》登陆全国院线。这部电影由30多位摄影师在2020年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坚守武汉的各大医院拍摄而成,将镜头对准疫情考验下的每一个普通人。影片朴实温暖,克制不煽情,但其中传递的爱和守望相助,足以让人泪流满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会背的唐诗,是《武汉日夜》的第一幕场景——ICU里的小录音机传来稚嫩的童声,听到孙子特意录给自己听的唐诗,患者石长江的眼眶里已噙满泪水。

自从进入ICU病房,他的小孙子都会录下自己给爷爷说的话、背的唐诗,然后托医院送进病房,录音机里孩子的声音,成为石长江与病毒作斗争的一大精神支柱。当时的疫情形势还相当严峻,这首描写春天的诗的意境与当时的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却也让人嗅到一丝希望。

《武汉日夜》的场景以当时武汉各大医院的ICU病房为主,因为那是最极致的情境,是战疫最严酷的地方,是在跟死神做决战。我们能看到,在那种状况下,病患是什么样的、医务人员是什么样的。

在呈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救治时,影片并没有大量展示治疗过程,而是把更多镜头留给了他们对患者在精神上的鼓励和陪伴,比如医生握着患者的手,在他们耳边喊话,让他加油、撑下去。

医学界有一句叫做“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有时候这些精神上的鼓励和陪伴和医药一样有力量,而且这些医护人员已经远远超越了平常医生护士跟病人讲的话,比如片中的患者王枫姣,当她稍微有点意识后,陪护她的护士在一张纸上画了梅花,说金银潭医院的梅花开了,春天来了,你一定会好起来的……这些细节都让人特别温暖。

医生和患者之间自然流露的真情,也让人特别感动。片中有一位患者孟宪明大爷在病床上说,医生和护士们多危险啊,他们是“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人”。但另一位接受采访时的医生则说:“患者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跟病毒战斗,我们只是过来帮他们打仗的援军。”

还有一位病情较为严重的老奶奶,医生来查房时握着她的手鼓励她、安抚她,她就一直拉着医生的手不让他走……

同时,电影还设置了一条辅线,讲述“W大”这支武汉专门运送孕产妇去医院的志愿者车队。在当时那么危险的情况下,这支车队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帮助了很多即将诞生的小生命。影片将ICU的抵御死神与车队的迎接新生相穿插,不仅缓和了影片紧张的情绪,而且有种生命循环生生不息的意味。

疫情带来的死亡和伤痛,《武汉日夜》并没有回避,而是如实展示。生命的脆弱、失去亲人的悲恸,通过几条清晰的人物线都让人觉得特别震撼揪心。

片中,患者官爱玲的病情一度好转,让人以为她会治愈,结果看到的却是片尾她突然去世的消息;年轻爱笑的患者李超面对镜头还能开玩笑耍宝,却要面对父母双亲和奶奶相继去世的巨大打击;护士长苏洁撕心裂肺跟在殡仪车后头,哭喊着要看父亲最后一眼……

影片还专门剪了两段护士将病人遗物交给家属的戏:护士先通知家属来取遗物,然后隔着栏杆,把病人生前留下的身份证、手机交给栏杆外的家属。这段情节看似简单,但其中传递的情感力量却有千钧重。其中有一段临时抓拍的场景,接过遗物的患者家属问了句“我爸爸走之前有没有说什么”,瞬间让人泪奔。

一些独立于主线人物的镜头,哪怕有瑕疵,只要能触动人心,电影也予以保留。比如片中有一段摄影师无意抓拍到的镜头,医院外面,一位阿姨打电话说着根本听不清的方言,一脸惊慌和崩溃。这段长镜头有抖动,阿姨在片中也只出现了一次,没有前史没有发展,也不知道她为啥哭,但她手足无措的状态,足以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为《武汉日夜》拍出1000多个小时视频素材的这支摄影师队伍被称为“战地摄影连”,他们一共有30多位,并非专业的电影摄影师,大部分来自湖北各家媒体。

摄影师们回忆,第一次换防护服时紧张得都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而在拍摄中,ICU病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呼吸机、心跳仪滴滴滴的声音,病人躺在床上不能说话。摄影师们的护目镜戴了一会儿就会起雾,眼前白花花一片,他们只能从缝隙中完成拍摄,构图全凭感觉。有时就是一边哭一边拍。ICU病房的病人每天都要扫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变化。拍摄过程中,有的病人会醒来,慢慢康复;有的拍着拍着,人就没了……

感谢这30多位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记录下那段时间的武汉。片中的医护人员、病患、志愿者、家属,他们都是这场“战疫”中的平凡英雄,他们在那段时间的经历应该也值得被铭记。

文/袁云儿

来源/艺绽微信公众号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