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一线城市成都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获得广泛关注。作为底蕴深厚的古城,成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以往与城市史相关的书籍,多聚焦于沿海或华中等地区,对以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则相对缺乏研究。
世纪文景2020年7月推出的新书《显微镜下的成都》,以普通民众的视角写史,将成都作为主要的描述和观察对象,考察了这座城市百年来的变与不变,还原了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深入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成都。
《显微镜下的成都》作者王笛是中国微观史研究的代表人物。王笛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文化家庭,1990年代初,为了在学术上寻求突破,已是副教授的王笛放弃了在四川大学的教职,赴美跟随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罗威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完成艰难的学术转型。王笛至今清楚记得当年赴美时离别故土的心酸。时隔将近30年,王笛自述“成都仍然是我梦魂萦绕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好像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我生活之大部分,仍然与她密切相关,因为我每天都在研究她,探索她的一切秘密”。
《显微镜下的成都》是王笛30年作品精粹,也是中国微观史的入门读物。全书结构缜密、层层递进,清晰勾勒微观史学的发展路径:正文各部分体现了作者趋于微观、偏向叙事的史学研究路径,而附录部分则收录了作者较为宏观、具有计量史学色彩的早期研究。这不仅呈现了作者的个人学术转向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过去30年发展路径的缩影。
《显微镜下的成都》将成都作为内陆城市的样本,考察其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观察不同于北京、上海、汉口或广州等沿海、华北及华中城市的成都。全书聚焦街头、茶馆、袍哥、麻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现象,呈现它们在成都百年来所经历的衰落与复兴,通过阐释在成都公共生活的常与变中,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延续性,把握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张力和互动。
据悉,《显微镜下的成都》之后,文景还计划出版王笛的《坐茶馆》《布后街2号》《开放的史学》等多部新著。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