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产业变局信号?德国老牌车企携手中国“造车新势力”
新华社 2023-08-11 10:06

德国最大车企大众汽车近日用7亿美元收购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新势力小鹏汽车4.99%股份,达成战略合作并共同开发电动车产品。这一消息迅速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过去几十年燃油汽车时代外国企业向中国单向输出技术的合作模式,这一次是“年轻的”小鹏汽车向国际老牌车企提供独有的技术,并在中国车企中第一次实现用软件“挣了钱”。此次合作既是中欧经贸合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例证,也是坚持扩大开放、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吸引全球市场目光的交易

7月27日前后,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分别先后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大众汽车不仅向小鹏汽车增资7亿美元,还将通过交易获得小鹏汽车包括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等在内的电动平台技术。

以全栈自研为理念的小鹏汽车被誉为“中国三大造车新势力”之一,在智能驾驶系统等方面拥有技术优势,是目前唯一开放广州、上海、深圳、北京城市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车企。

小鹏汽车投融资副总裁张晓枫说,双方将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和小鹏汽车的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相关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投产。

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说,与小鹏汽车的携手,让公司在中国的关键技术领域有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能更快地向市场推出符合需求的新产品,同时还能优化开发和采购成本。

而从小鹏汽车看,“此次合作在品牌层面可明显提升全球知名度,在技术层面有助于提升对公司本土创新和技术领先的市场认知,在商业层面则能带来稳定的预期和技术服务费等直接价值。”张晓枫说。

合作一经宣布,吸引了全球市场关注的目光。《华尔街日报》等欧美主流媒体报道称,此次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是中西电动汽车行业联盟的典范,再次表明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已经扭转了汽车行业的格局。这一合作关系可能会开创西方车企利用中国企业电动汽车专业技术的先例,中国企业也可以从他们的外国同行的全球分销中获益。

事实上,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需求的迅猛发展,德国、日本等世界汽车大国的跨国巨头正不断加码布局。大众汽车计划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将与合资企业在中国电动出行领域共同投资约150亿欧元。贝瑞德在今年7月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说,2021年公司收购了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约25%股份,不久前又宣布投资逾75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成立一家全新的研发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聚焦先进的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

日本丰田公司一边与比亚迪各自出资50%成立合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一边与广汽集团和广汽丰田三家联合开发新能源车型。由广汽丰田生产销售的首款SUV车型概念车“bZ FlexSpace Concept 悦动空间”已在今年上海车展上亮相。

“用软件技术挣到钱”

“在选择与小鹏合作前,大众几乎把中国有价值的企业和技术都研究了个遍,这是一次双方都深思熟虑的战略合作。”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说。

德国企业在全球以严谨细致闻名,在这次与小鹏汽车的合作中也展露无遗。何小鹏告诉记者,在确定与小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前,大众汽车的CTO就来了很多次,对小鹏的产品做了大量的测试。“在与大众汽车负责人的一次会谈中,他告诉我小鹏汽车有几个零件的成本没有控制好,这让我很吃惊。可见他们把我们的车拆开来,连每个零件都研究透了。”

如此严谨认真选择的合作,无疑是双赢的。何小鹏说,对大众汽车而言,全栈平台的合作将大大缩短硬件和软件的适配时间,提高产品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的效率。对小鹏汽车而言,这次合作对企业自身品牌认知度、技术和商业价值层面都会带来益处。

但引起全球市场如此高度的关注、国内外重要媒体争相报道,主要原因是这次合作释放出对中国和世界汽车产业都有重要意义的信号。

“在过去几十年的燃油车阶段,国外车企与中国车企的合作基本都是单向输出技术,而这次是‘年轻的’小鹏向国际老牌车企输出自己独有的技术。”何小鹏说,更重要的是,过去中国车企挣钱都是以硬件为主,小鹏汽车此次向大众汽车提供软件技术并获得技术服务费,首次实现了以软件挣钱。

值得注意的是,中外车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正在变化,在技术领域正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合作。中国以市场换技术,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历史正在改变。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此次合作显示出大众汽车对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重视,也显示出中国在汽车技术部分领域逐步拥有了优势。

在业界看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继续发展,类似小鹏和大众的双向技术合作将越来越多,中国汽车产业也将给世界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更多力量。

“中国车企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的一些优势技术和创新能力,给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平等、双向合作带来很好的契机,这将推动中国车企更好地发展,一步步撬动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崔东树说。

“要能忍得住‘磨刀’的寂寞”

今年7月单月交付新车11008台,小鹏汽车重新迈上万辆月交付台阶。

“这是我们坚持技术主义理想,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放弃技术创新的回报。”何小鹏接受专访时说。

在过去的一年里,小鹏汽车经历了艰难的低谷和众多的外界质疑。“2022年我们亏损了近百亿元,每天一睁眼亏损2000多万元,副总裁走了近一半,压力非常大。但我们顶住了,熬了过来,并且厚积薄发。”何小鹏说。

今年新上市的小鹏G6是承载了小鹏最先进技术的一款产品,搭载了最新的扶摇架构、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等最新一代平台技术。何小鹏说,G6配备的先进电池技术,让汽车充电比以往快了一倍,也有了更强的续航能力,“以至因需要在路上跑的时间太长而招来续航实测工作人员‘抱怨’。”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是小鹏汽车一直以来的优势技术。G6搭载的XNGP系统是小鹏汽车最先进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中的城市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可以实现用户在城市道路A到B点的自动驾驶,车辆可完成本车道巡航跟车、导航变道、超车变道、红绿灯路口识别与通行、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等。

何小鹏告诉记者,从目前的表现看,G6不负厚望,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目前订单已有数万台,7月已交付3900台,预售订单已经超过3.5万台。

科技创新被视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何小鹏看来,当前中国各级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创新,拥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小鹏汽车一直坚持“技术主义”,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公司研发人员占比约40%,仅2022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就达52.1亿元,到2022年底已累计申请专利4258项。

“在我们最困难的那段时间,有很多人都劝我先‘砍柴’即先抓市场。但我选择让所有人都集中精力去‘磨刀’——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技术实力。一步一步把基础做好,未来会慢慢好起来,能忍得住‘磨刀’的寂寞,才能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何小鹏说。

7月的数据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何小鹏说,公司的销售数据将逐步改观,今年4季度的目标是月交付量达到2万台以上。“我的判断是,今年下半年我们是微弱向上,到明年底将变成快速向上。”

何小鹏认为,作为全球顶尖的汽车企业,大众集团选择与小鹏这样的“新势力”车企合作,看重的就是小鹏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先进技术。“立足实体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

中国汽车产业依然拥抱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

面对当前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逆全球化风潮抬头,“脱钩”“断链”的声音不绝于耳,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的战略合作,给出产业界、经济界继续加强中欧经贸往来、坚持全球贸易的答案。

“我们的合作,有技术的合作也有股份的合作,这就更有价值。它让行业和各地政府看到,在‘脱钩’的阴影下,我们依然坚定信心,这是一个很正向的事情,也显示出只有不断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的信念。”何小鹏说。

全球多地政府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多个车企的“停产燃油车时间表”显示,电动化是业界公认的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之一。

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新四化”科技变革浪潮下,全球汽车产业正迎来百年变局,而中国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变革引领者。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崔东树说,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的比例已高达63%。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市场占有率达28.3%,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成为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力量。在锂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产业链链主的实力,日渐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绕不过去的一支力量,“谁想‘脱钩’吃亏的就是谁”。

“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的战略合作,再一次证明,中国汽车产业依旧拥抱世界,愿意与世界分享技术、共谋发展。”何小鹏说。

文/吴涛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大众再投新势力!将向Rivian注资50亿美元,联手造车
澎湃新闻 2024-06-27
中国企业吸引外国老牌车企踏上新能源赛道
中新社 2024-05-03
造车新势力龙年首交卷:理想“单挑”蔚零哪 小鹏再垫底
财联社 2024-03-04
财经分析 | 电动汽车价格战在德国上演 造车新势力面临市场“生死大考”
​新华财经 2024-02-18
与捷达品牌谈合作?这个新势力企业表示不予置评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8-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