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无人机巡检20公里长城仅需2小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5 07:03

DSC_1829.JPG

无人机可远程监控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一直以来,长城保护员以脚步丈量巡查长城,寒来暑往坚持不懈,用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保护长城。如今,随着技术进步,新一代长城保护员坐在办公室内,通过一台电脑就能操控无人机高效巡查长城。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起,延庆区长城管理处与科技企业建设长城沿线基站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无人机定时按设定路线沿长城保护区域自动巡飞。

微信图片_20240605073011.jpg

在高科技加持下,无人机拥有了“鹰之眼”,能观察到长城一砖一瓦的病害。通过无人机“员工”日复一日的工作,无人机文物巡控平台积累到海量数据,完成了延庆区23.3公里砖石长城的国内最高精度三维模型,精度达到了2厘米。

巡查范围覆盖人工难以攀援的古长城

打开电脑、启动系统、按下确定键,在延庆区长城管理处办公室内,北京东进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工程师王春轩,正操作电脑开始一天的长城巡查工作。随着控制室的操作,在八达岭长城南四楼和北四楼机场上的两台无人机,从机舱中起飞上升至60米左右的空中,沿既定航线开始巡查拍摄。

微信图片_20240605073000.jpg

提到机场,人们往往联想到极大的占地面积和复杂的设备布置。但实际上,南四楼和北四楼上的无人机机场仅占地半平方米左右,机场重量为34千克,无人机重量为2千克。别看这套机场设备便携小巧,却能帮助无人机实现各种功能,包括拍摄、测绘、测温等。

“我们的巡查范围覆盖了八达岭长城遗产核心区域的全部路段,包括八达岭长城开放段、未开放路段、延庆区长城段93段长城。”王春轩介绍,根据巡查范围,他沿长城两侧设计了18条航线,航线总长超20公里,无人机巡查一圈仅需要2小时。而此前,人工步行巡查长城开放段和未开放路段就至少需要一天时间。

高精度航拍能看清城砖的每条裂缝

无人机除了大幅提升巡查效率,在巡查效果方面同样出众。这不,对着大屏幕,王春轩正认真地查看着无人机实时回传的侧拍和俯视视频。“以往工作人员巡查侧墙时需要攀爬野山,十分危险,效率也不高;而无人机巡航能直接拍摄到长城侧墙的样貌,俯拍视频则能让工作人员实时掌握长城的情况,远程监控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微信图片_20240605073157.jpg

王春轩告诉北青报记者,八达岭长城部署的两台无人机各有“法宝”。北四楼机场部署的无人机具备高精度测绘能力,可定期对重点关注的文物保护区域进行高精度的三维建模。北青报记者看到,测绘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十分清晰,可看到长城侧墙的砖和石头,放大后甚至能看清城墙上的每一条裂纹。

南四楼机场部署的无人机配有红外相机,可大范围监控温度并发现异常的高温点和着火点,快速定位火点火情、实时捕捉火灾现场的各种动态信息,辅助指挥决策,高效完成森林防火巡查任务。

除了无人机巡航,延庆区长城管理处还在八达岭长城主体安装北斗卫星实时监测系统,提升文物风险管理与安全监管能力,对文物损伤、破坏进行评估,建立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数据库,助力景区安全防范系统监管、物联网监控和文物安全智能巡检。

延庆区长城管理处主任李丹表示,通过无人机遥感巡查和物联网监测技术,能够实时监控长城保护范围内出现的新建建筑,一旦发现违法行为,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文物部门根据系统警报迅速响应,并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处置。这一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长城保护的效率,也能有效监管非法侵占长城文物空间等行为。

搭建八达岭长城保护智慧平台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近日,《延庆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行动方案》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搭建八达岭长城保护智慧平台,树立长城修缮保护新典范。李丹介绍,目前八达岭长城景区已经启用大疆无人机文物巡控平台和智慧景区管理平台,未来两个平台将在管理、数据、技术等方面相互打通,搭建八达岭长城保护智慧平台,实现全方位、全新升级。

“在新平台建成后,我们会向延庆区长城保护员开放,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调取长城的三维模型,查看各段长城的评估报告,并汇总病害监测信息。这一创新举措将大幅提升长城保护员的工作效率。”李丹介绍,这意味着延庆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将成为全市乃至全国首批拥有数字化科技系统支持的基层长城巡查队伍。

上述高科技手段已经在长城保护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对空心敌台内部进行建模,同时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和红外线高空测绘对长城外部进行建模,完成了延庆区23.3公里砖石长城的国内最高精度三维模型,精度达到了2厘米,远超国内航测测量规范。此外,系统还利用无人机RTK测量技术对全部石长城和土长城进行低精度三维建模,并结合实地踏勘,实现了长城现状记录和测绘的电子化。

延伸

大庄科长城修缮形成全周期数字档案

近年来,延庆区以大庄科长城3号、4号敌台以及2号敌台至5号敌台之间400米墙体为主要范围,开展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工程,打造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工作的典型案例。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项修缮工程引入数字技术,通过现场架设监控设备,在考古前、考古中、考古后,在修缮中、修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三维扫描和高清摄影,首次将全过程数字化记录应用于长城保护工作,形成可追溯的全周期数字档案,并利用相关成果生成动画模型,生动再现了考古发掘和保护修缮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延庆区还率先实施长城碑刻微痕提取数字化保护项目,以高分辨率摄影和色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由于历史原因漫漶不清的长城碑刻进行了整理,读取出肉眼无法分辨的碑文内容数百字,弥补了部分长城文献研究的空白。

除了对长城本体的保护,延庆区还实施了长城砖窑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展示项目,并利用三维数字技术,依托对“天工开物”等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还原了明代建造长城时砖瓦烧造的历史过程,成为长城文化研究的生动案例。

相关新闻

40株特色古树串联长城文化带

昨日,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推出长城文化带古树主题游线,邀请市民在游览雄伟长城的同时,感受沿途古树的魅力和历史韵味。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主题游线串联起昌平区、怀柔区和密云区的13个古村落,涵盖了40株特色古树,为游客呈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态画卷。

1200岁银杏守护昌平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有“天下第一雄关”的誉称,这里生长着一株1200年树龄的巨大古银杏树,被人们称之为“关沟大神木”。

南口镇的檀峪村生长着三株古青檀树,其中一株树龄大约3000年了,也就是说,这株青檀差不多500岁的时候,孔子才出生。

千年古刹和平寺坐落于南口镇的花塔村,寺内现有古树11棵,其中大雄宝殿前的两棵银杏树直径一米多、高十余米,一雌一雄两树相依相伴上千年,依然壮硕挺拔。

白羊城村是元明清三代拱卫京师的重要防御关隘之一,村内的五株古国槐,身姿挺拔,树形优美,围绕“延古树芳华 展古村风貌”主题开展了古树村庄建设。

来怀柔逛古村赏古树

慕田峪长城周边生长着六株形态各异的古树,其中有五株油松、一株楸树。最为著名的是“迎宾松”和“鸳鸯松”。

在箭扣长城的脚下,田仙峪村的古国槐树形优美、树干挺拔、枝叶繁茂,三个人手拉手都不能合抱。

吉寺村矗立着两株饱经风霜的古树,一株是国槐、一株是油松。它们所立之地已由两座寺庙变成了如今的精品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一处感受古村风韵的栖息之所。

局里村,一个长城下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村中共有三株一级古树,两株为国槐,一株为侧柏,这些古树历经风霜,见证着村庄的历史变迁。

千年古国槐扎根密云上峪村

在古北口村,沿着古老的长城边缘,矗立着两株古侧柏。远远望去,古树与古长城交相辉映,宛如两位历经沧桑的挚友,在漫长的岁月里相互守望。

在密云区冯家峪镇的上峪村,矗立着一株冠大荫浓的千年古国槐。它扎根于长城脚下的山坡上,与古城堡的大门口相邻。

吉家营村,是一个深藏于山水之间的古老村落,拥有两棵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国槐。它们矗立在吉家营古城堡遗址的西门旁,默默见证着城堡的落寞与辉煌。

崔家峪村,得天独厚,古树参天。村内的千年古侧柏,矗立在崔家峪村二郎庙梁顶之上,与新修复的二郎庙交相辉映。另有一株百余年的古油松,静伫在崔家峪村后梁头,见证着村庄的历史变迁。

溪翁庄镇的北白岩幼儿园院内生长着一株古柏,被称为“范公柏”。古树长势苍劲雄健、枝叶葱茏,像一位和蔼的老者,为每一位小朋友提供着温柔的庇护。

2023年以来,全市结合古树观赏特性,以文化为线索,依托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在春、夏、秋、冬四季推出了14条古树主题游线。今年还将陆续推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古树主题游线,方便首都市民赏古树美景、品古树故事,共同了解、关爱首都古树。

为了方便市民开展长城古树参观,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长城文化带古树主题游线,市民游客可以关注首都园林绿化官方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查阅游线的详细信息。

微信图片_20240605064252.jpg

《北京青年报》2024年6月5日相关报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北京将打造世界级长城大景区 擦亮文化“金名片”
中国新闻网 2024-05-29
近300架无人机翱翔天际 “科德杯”无人机航拍大赛延庆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北京形成长城保护整体体系 保护员日巡10公里守护长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全国首次实现无人机与智能影像结合 为马拉松跑友生成个性纪录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8
密云区将推出“空中看长城”观览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