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未成年人“二次打赏”申请退款被拒的警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9 07:30

未成年人“打赏门”事件屡见不鲜,有家长误认为只要以“未成年人打赏”为由向平台申请退款便可挽回损失,但事实并非如此。5月27日,媒体从北京四中院获悉,一起未成年人二次打赏主播案审结,10岁男孩小宇(化名)的妈妈追讨孩子打赏主播的14万元,终审未获法院全额支持。(5月28日《华商报》)

据报道,在孩子第一次打赏主播后,家长就通过该平台的“未成年人误充值退款”通道申请退款,获得成功。但仅仅隔了一个月,这名未成年人就再次利用母亲账号登录短视频平台,打赏主播14万元之多。然而,当孩子母亲再次向平台申请退款的时候,却遭到了平台的拒绝。当孩子母亲把平台告上法庭以后,经过法院一审二审,最终仅判定平台退回2万余元。

这意味着,这名男孩打赏给平台主播的12万余元无法退回,而这笔损失只能由男孩的母亲来承担。不少网友看了这则新闻,既为男孩的不懂事、母亲的粗心大意感到遗憾,同时也有些疑惑:按照相关规定,未成年人打赏、充值行为不是无效而且可以申请退款吗?为什么在这个案例当中,未成年人“二次打赏”,孩子家长申请退款,却没有得到一二审法院的支持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8周岁以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打赏行为无效,参与网络打赏所花费的支出,一律应该退还。而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通过充值、打赏等方式支出的款项如果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且该付款行为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则该付款行为无效,主播和相关平台应当将相应的钱款返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求退还打赏款项时,家长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刷礼物的行为是孩子自己操作的,否则可能会面临举证困难的问题。

而在这个案例当中,当男孩的妈妈第一次申请退款时,平台方多次提示“若发生未成年人二次打赏行为,则该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应由未成年人自行承担”。这一提示的“潜台词”就是提醒未成年人的父母,要约束好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行为,同时管理好自己的账号、密码以及银行卡信息等等。然而,这位母亲在孩子擅自打赏一个月以后,竟然任由孩子再次发生大额打赏行为,显然是存在严重过错的。

与此同时,在这一个月内,不仅孩子使用母亲的账号打赏主播,母亲也使用该账号发布自己的自拍照片,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平台还是法院,都很难准确认定打赏行为到底是孩子实施的还是母亲实施的。这也成为平台拒绝退款,同时法院判决其败诉的重要依据。法院在审理该案过程中也强调,此案二次打赏行为的发生,源于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未能监管好自己的账户,并疏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管。

此案的警示意义在于,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不要认为有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就可以疏于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约束和管教。一旦未成年人发生大额充值和打赏行为,监护人维权过程将十分复杂和曲折,最后也未必能够要回全部款项。作为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加强对孩子教育引导的同时,还要管理好自己的账号密码、支付密码以及银行卡信息等等。

文/苑广阔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主播以“网恋”诱导未成年人打赏46万元 法院:相关打赏案件最高标的额超300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1
大额充值后又反悔 竟有人冒充未成年人申请退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6
北青快评| “未成年人退款”机制不能被冒用滥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5
伪装未成年人套取福利,谨防“未成年人退款”被利用成灰产
法治日报 2022-09-05
谨防“未成年人退款”被利用成灰产 平台应加强审核验证
法治日报 2022-09-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