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寻访|跟随“青睐”踏入恩施秘境 喝上六口茶,赴一场非遗盛宴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4 14:00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6月6日至12日,“青睐”奔赴湖北恩施,开启了为期七天的“非遗文化”主题探访之旅。

恩施,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荆楚儿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凝聚了先民的民俗信仰、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是民族历史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成为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推动着社会发展进步。

“青睐”特邀专家刘刈带队,他常年在恩施州文化馆工作,倾注大量时间研究恩施的非遗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在恩施的文化和旅游领域有着广泛影响。此行,“青睐”特别深入体验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和土家织锦西兰卡普、鹤峰傩愿戏四项代表性项目,邀请传承人面对面交流,零距离触摸当地的建筑、戏曲、手工艺等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力。

“青睐”一行参观润邦茶业(右一为非遗专家刘刈)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短暂的一周,走进群山环抱的小城深处,一程山一程水,这样深入文化发源地探访的难得机会,令“青睐”团员大呼过瘾,大家切换另一种“在别处”的美好慢生活,沉浸在穿越时光喷薄而来的“非遗”情境之中,深切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与丰富,更加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令人回味悠长。

Day1

行程:芭蕉乡

非遗项目:参观恩施玉露茶博物馆,寻访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蒸出来的才叫恩施玉露,大部分绿茶是炒青茶

7日清早,“青睐”一行准时出发。车子沿环城西路前行,当产业园区与林立的高楼渐行渐远,窗外景色切换成绵延青山,小小村落点缀其间,清新宜人。刘刈告诉大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八个县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常住人口有339万多人,有28个少数民族,土家族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苗族则主要分布在利川、来凤、宣恩、咸丰等地,其他少数民族相对分散,有的人数很少。

截屏2024-06-24 20.31.31.png

非遗专家刘刈

车进山里,坡陡路狭,刘刈笑言,这样的路况也展示出当地复杂的地形,因为恩施境内主要山脉有武陵山、巫山、大娄山、大巴山,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娄水、唐崖河等,其中长江横贯巴东,切割穿巫山形成雄壮的巫峡。所以,恩施地貌呈现阶梯状特征,地表切割深,沟壑纵横。

山道弯弯绕绕,山脚下的层层坡道,哪怕小小一角,也被开成小菜园,种着辣椒、扁豆、玉米等作物,挂着果实,十分诱人。穿过一座古色古香的侗族风情寨,成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映入眼帘,在云雾间缥缈,生动而有灵气。恩施玉露茶的原产地——芭蕉侗族乡到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润邦茶业董事长张文旗笑容满面地迎出来,带领大家参观、讲述。他介绍,“恩施玉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茶,它的生产工艺保留着自汉魏以来古老的蒸汽杀青技艺,“蒸出来的才叫恩施玉露,大部分绿茶是炒青茶,玉露茶比较典型的工艺环节是蒸汽杀青。从制作工艺来说,一般绿茶要经过4道工序,恩施玉露重要工序有12道。蒸汽杀青这一技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最完整地保留茶叶中富含的叶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原始物质,从营养价值来讲,‘蒸青’也是最科学、最优化的一种加工方式。”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张文旗

站在车间门口,张文旗如数家珍。他讲述说自古以来,“蒸青”就是恩施玉露独有的制茶工艺。清代恩施玉露已成中国名茶,张之洞与辜鸿铭对此茶十分钟爱。“中国的茶叶远销日本以后,日本一直保留蒸青的工艺,而且日本顶级的茶叶就叫玉露,写法和我们的玉露两个字一模一样。”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文旗接触到恩施玉露的悠久历史和独有的蒸青工艺,当他了解到因为加工工艺复杂、费时费力,上世纪80年代,恩施玉露几近销声匿迹。他内心的“茶叶梦”立刻被点燃,当即决定留在大山深处复兴恩施玉露。他觉得,“曾经那么有历史文化和经济、产业价值的一款古茶,如果不把它恢复出来,当了解它的工艺的这些人过世以后,后面的年轻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更不可能把它发扬光大。”

来到芭蕉乡,张文旗首先遍寻制作恩施玉露的老人,为他们提供条件恢复恩施玉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使地道的恩施玉露重出江湖。然后又花了三四年时间实现技术上的突破,研发使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实现恩施玉露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加工。2008年,张文旗投资1600万元开发定制了符合恩施玉露的加工设备,使恩施玉露的人均日生产能力比过去提高了50倍,持续进入标准化、规模化、连续化生产时代。同年7月,恩施玉露被评定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润邦茶业公司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近年来,恩施玉露成为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更是频频现身国际舞台,成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载体。

鲜爽含硒令人醉,争相尝试“七汤点茶法”

跟随张文旗走进恩施玉露博物馆,他指着展品自豪地说,“2018年4月28日,国家主席接待外宾,在武汉东湖会晤,湖边品茶时,品了两种产自湖北的茶,一种利川红茶,一种恩施玉露。国事活动用茶,恩施玉露成为茶界‘网红’。”

富含硒是恩施玉露的一大特点吧?有人好奇地问道。“对,”张文旗笑着补充,“北纬30度,这是地球上很神秘的一条纬度线,从浙江的龙井、江苏的碧螺春、安徽黄山的毛峰,一直到四川雅安的蒙顶茶,包括湖北的恩施玉露,中国历史上的名茶基本分布在北纬30度上下。而硒含量丰富,是恩施这片土地赐予的养料,长在这片土地的所有作物都富含硒。我们经常总结恩施玉露说它有‘三高’的特征:第一是海拔高,1299米。第二是树龄高,一两百年的树龄。第三就是它的硒含量高。”

穿过古色古香的长廊,一面墙上展示着“中蒙俄万里茶道”,当时驼队穿越行走的还原场景,令人眼前一亮。张文旗坦言,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中国的茶叶走向世界各地,有一条重要的陆路,是从武汉汉口一路向北,穿过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亚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直到圣彼得堡,再继续延伸,通往欧洲各国。这条200多年前的“万里茶道”,不仅打开了国际贸易通道,它堪比“丝绸之路”,是一条象征着文明、友谊的文化纽带。

从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代的茶寮,到恩施茶俗,巴盐古道,以及不同年代木制手摇揉茶机,直到恩施玉露历史上第一套机械化加工生产线,一路图文并茂、实物丰富的藏品,令大家沉浸式了解了恩施玉露的发展史。这些博物馆里的展陈物品很多都是张文旗的收藏,令人感受到恩施玉露未来会走得更稳更远。

告别博物馆,大家一起欣赏、品味恩施玉露传承人带来的茶道表演,“恩施玉露茶源自本地种,我们的茶园现在属于保护性质,不施肥不打农药,属于绿茶里面的贵族,需要密封好,冷藏存放。一般我们使用玻璃杯、纯净水冲泡,采用上投法,水温70-80摄氏度时,投放3-4克茶就可以了,玻璃杯可以很好地展示汤色青、叶底绿的特征。大家看这个茶汤的颜色很淡,我们有一句话形容绿茶叫做‘色白者为上’。我们知道茶叶里的氨基酸带来鲜味,茶多酚带来涩味,咖啡碱带来苦味,冲泡茶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析出的比例不一样,我们喝到的茶的滋味就会有区别,所以在冲泡的时候可以通过水温、投茶的比例,以及冲泡的时间调整茶的滋味。大家看,这个茶我泡的时间比较长,出现了比较标准的黄绿色,但茶汤非常清澈。”茶艺师用公道杯均匀分茶给大家品尝,同时娓娓道来,每个人凑近杯子时都情不自禁深吸一口气,纷纷赞叹,“茶叶的舞姿真好看!”“真是沁人心脾啊!”

年轻的茶艺师又开始展示宋代“七汤点茶法”,只见她轻柔地调制茶膏,分次加水之后,用竹筅在茶盏间来回击拂。她邀请大家体验,尝试以“画M字形或画N字形的手法”打出泡沫。“青睐”团友跃跃欲试,逐一上手一试。不久,茶盏里的茶水好像冰淇淋一般丝滑起来,“古人的‘点茶’能很好地检测茶叶品质,如果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点出来的泡沫就会比较多、比较细腻、比较白,而且‘点茶’也很有观赏性,我们点完以后在上面作画,总会吸引很多人观看。”茶艺师说着用小勺慢慢将乳状茶沫挑出,分给大家。茶沫入口,顿觉舌齿之间茶气很足,回甘良久。

Day2

行程:咸丰——坪坝营镇当门坝村——马家沟村

非遗项目:寻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土家吊脚楼传承千年的独特技艺被他编作顺口溜,带徒传艺

8日清晨,“青睐”一行向咸丰开拔。刘刈告诉大家,吊脚楼,又称“半干栏式建筑”,是鄂西、湘西、黔东南等少数民族所居住的一种传统民居。土家族吊脚楼由古时人们为避猛兽袭击而采用“空中住房”的民居演变而来,当地吊脚楼多依山傍水,也有的卧岩藏林,讲究顺应风水,样式富于变化,或纵向递进,或横向成落,多的九进,少的四进;多则七落,少则一落,如今的亭、台、楼、阁、榭、廊,都能从中得以体现。

土家族吊脚楼的正房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悬空,靠柱子支撑,“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是它的总体特征。从建筑结构上看,它主要有基础的“一字形”“曲尺形”“凹字形”布局,“一字形”一般为“四排三间”,以柱梁承重;“曲尺形”是在“一字形”正屋主体一头加转角成“一头吊”,这种“一头吊”形式也叫钥匙头、单吊式。依次类推,依照地形地势,还有修建成两头吊的双吊式,当地人叫“撮箕口”“三合院”,也就是一个“凹字形”了;而修成“回字形”的叫“四合水”“四合院”。

此外,在建筑手法上土家匠师们常常采用减柱法,用不落地的骑筒承托数根梁枋,像伞一样密集,因此正屋与厢房相连的转角,两列排扇之间竖一根“冲天炮”柱头,也叫“伞把柱”;厢房有内侧出廊、前端出廊、前左右三面出廊、四面回廊之分,土家人把廊叫作“龛子”,“龛子”越多,所需高度越大,吊脚楼越显高大。

大家在车上讨论热烈,这时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万桃元打来电话,告知他已经在高速路出口等候了。与万师傅见面会合时,他矫健的身形令人吃惊,很难想象他竟然68岁了。万师傅骑着摩托在前面带路,赛车手一样的身影在山路上漂移,翻过一道道山梁,时隐时现。导航不时“失语”,万师傅一骑绝尘,每到岔路口,当地文化馆的车便停下等我们,以防走错路口。

随着白云转啊转,丁寨乡到了。万师傅带领“青睐”一行先到他的生产基地参观,远远看见大空场上堆放着很多木材,有刚采伐下来进行晾晒的,有经过粗加工成柱成枋的,从简到繁,由粗到细,错落交叠,场面壮观。

万桃元说,建一栋普通吊脚楼,几十个青壮年劳动力一起往往也需要花上一年半载,建稍微庞大复杂的吊脚楼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从选屋场到备料破土动工,讲究很多、工序繁杂,丝毫不能马虎。比如,土家人选屋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方位,然后通过架罗盘,准确定位。“开篙画墨”是修建吊脚楼的核心技艺,掌墨师带徒就是以此技艺水平检验徒弟能不能独立完成一栋吊脚楼的修建。

踩着泥泞和满地木头刨花,进入深加工现场,木匠师傅说,建造吊脚楼是就地取材,这些原木的精细加工最为复杂,比如柱头就分立柱、骑筒,枋片包括穿枋、斗枋、挑枋等等。师傅要事先在头脑中计算好,在需要“打眼”的位置凿出眼榫。榫卯技艺是指两个构件上采用木头凹凸拼接的形式,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榫卯契合,阴阳搭配,公母关系,从而使木头与木头完美相接。数十种不同的结构接合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万桃元

万桃元还邀请大家去家中做客,其中两间房俨然一座小型博物馆,他制作的各式吊脚楼模型令人印象深刻。一路参观,万师傅的打油诗出口成章,得到大家喝彩,比如他赞美吊脚楼:土家建筑数千年,独有吊楼实可研。转角复杂冲天炮,美观大方四围挑。他还说,吊脚榫卯楼重楼,横担日月东西游。飞檐翘角伴云天,推窗亮格望九州。

WechatIMG590.jpg

土家人修建吊脚楼,还把土家族的民俗民风贯穿始终,比如,“敬山神”就是上山伐木前举行的第一个祭拜仪式。而且,在修建吊脚楼的很多工序中,经常要“说福事”,寓意主家祈福吉祥。万桃元15岁跟随他的外祖父屈胜学木匠手艺,口传心授加自学,深得精髓和奥秘,很快就能独自掌墨,带领匠人独立完成一栋吊脚楼的建造,再加上他还会说修造房屋的各种福事、会择良辰吉日,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

万桃元年轻时学艺建高楼,老来带徒做总结。土家吊脚楼上千年的独特技艺被他编作顺口溜,带徒传艺,口授心诀,徒弟们现在也能将这一技艺运用自如。在万师傅看来,一切大小木头制品,都有它的规律、层次、内涵、诀窍和实践经验,值得总结流传。他说,匠人,要以德为先、以艺为本。对待非遗技艺,最好的保护是在实践中、在生活中。

吊脚楼就是我们村的“故宫”,最好的保护就是在里面生活

为寻觅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吊脚楼,当地村支书带领“青睐”一行深入田间地头,去一探究竟。

端阳小雨也来助兴,小心翼翼走下湿滑的土坡,一个小型吊脚楼群落映入眼帘,古朴挺拔、翼角挥飞,宛若一位守望故乡的老人,背依山坡,面临良田,静谧而生动。

村支书介绍,这座吊脚楼修造于清代,一直承袭居住使用。他坦言,土家先民喜独处,但也群居,他们聪明地将各自的房屋修建在一个视野开阔、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带,这样很自然地形成了大的院落或厅井。在院落和厅井里,他们为了所处空间的安全性与私密性,又灵活地建起围墙、庭门、阶梯,这样就在采光、通行、安全上得到了极大改善。走进吊脚楼,一个男孩迎出来,他在附近镇子上中学,端午放假回来,他说自己从小在这个房子里长大,冬暖夏凉。爷爷出门了,他邀请大家进屋参观。一只小奶猫从老宅里屋钻出,男孩腼腆地笑,说小猫才两个月,像活的毛线球一样黏在人们脚下,惹人喜爱。

坪坝营镇马家沟村王母洞院落

踩着吱吱呀呀的木楼梯上到屋顶,原来是一个庞大的整体空间,不住人,用于摆放杂物,巨大的柱、枋与交错的屋檐,以及屋顶的玻璃透光设计,令人赞叹匠人的智慧和修造技艺精湛。村支书说,土家吊脚楼的挑有“翅角挑”“板凳挑”等多种形式,这样的飞檐翘角,更显挺拔跳跃。

踩着山间小路,大家又来到山洼洼深处的马家沟村。一处前院落、后天井的组合式吊脚楼群落坐落在山坡平地,除了以单轴线向纵深延伸,还在横轴线上又多建三五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难得一见。村支书说,在一次对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中,他们在山上发现一座石碑,根据石碑记载推测,这个吊脚楼群落超过200年了。这家的先祖从湖南迁过来,一路看一路选,在这里安家居住。战乱时还在对面山洞修了石屋,现在还可以看到。

转过一个坡,又见一户吊脚楼人家。院子当中有一棵紫薇,廊下的大柴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包粽子,一个老婆婆和年轻的女子在堂屋忙着杀鸡、备肉,准备餐饭……这满满烟火气的生活图景让整座山都生动起来!

看见村支书带着一队人马进门,婆婆、儿媳妇忙不迭地端来热茶,捞起刚出锅的粽子招呼大家坐,又洗桃子、切西瓜,两个女人进进出出忙个不停。老汉笑着让客,手里继续包着粽子。乡民的热情淳朴,令大家十分感动。这样的遇见、这样的氛围,大家感叹,真是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村支书也很开心,他说之前在对老房子进行修复保护的时候,他对村里人说这些吊脚楼就是我们村的故宫,最好的保护就是在里面生活。老百姓听了,摆长桌宴庆贺,高兴得不得了。夕阳西下,年轻人都回来了,吃过团圆饭,乡民在院坝里跳起摆手舞……这生活的场景,陶醉动人!

Day3

行程:恩施

非遗项目:县级传承人田若兰指导体验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国家级传承人杨胜伟指导体验恩施玉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银线交织金丝,第一次自己织出自己的“西兰卡普”

因为前天观看过恩施民族歌舞大秀《西兰卡普》,大家对“银线交织金丝,一生即是永恒”这一爱情故事背后的“西兰卡普”平添了更多期待。9日上午,当“青睐”一行走进恩施州西兰卡普生产基地的大门,立刻被悬挂的形形色色织锦吸引住,“好漂亮啊!”

“西兰卡普”是什么?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人田若兰热情介绍,“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西兰卡普是恩施非常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最重要的就是长辈做的嫁妆,铺盖作为‘刚需’就这样几千年流传下来。大家看C位的这幅,它就来自民间,是最传统的铺盖。它由三组不同的图案组成,左边是八面花,中间是桫椤丫,右边是燕子,都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图案,三幅图案接起来,寓意着‘接福’,表达了土家老人对女儿满含的爱意。”田若兰讲述说,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有三个特征,一是几何线条的构图方式;二是对称的构图手法;三是没有渐变色,全是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此外,在保护技艺的同时,八钩纹、对蝴蝶纹、磨架子花等西兰卡普的经典纹样同样也被列入保护名录,“它的纹样构图非常抽象,它是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把立体的事物平面化。”

西兰卡普县级传承人田若兰

厚重淳朴的西兰卡普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新品?展厅里摆放的各式产品令人意外。田若兰笑言,一直以来她都是在被市场推动着努力,比如材料更多的应用丝线,纹饰也加以创新,像韭菜花、太阳花等纹样设计,这些尝试得到消费市场的青睐,这样实践创新的成果还为李冰冰定制了走秀服装。

“过去传统手工织作一尺五的西兰卡普需要15天,后来我们研发出几代平织机、斜织机。进入市场生产力是法宝,后来还研发了第一台大型机械制作,效率极大提高。这个是可以折叠的斜织机,比较轻便,更易于研学体验。”田若兰说着,搬来十几台斜织机,打开调试好,指导大家亲手体验土家织锦。

在纯木制的斜织机上操作,才体会到传统技艺真是不简单,牵线时经纬的顺序,穿梭时的细心,挑织时的手脚并用,凭心所记的纹样……大家在织机前埋首忙碌着。最终,当默默耕耘的“最佳学员”捧出人生第一次自己织出的“西兰卡普”成果,得到老师和团友们的交口称赞。

就在一行人沉迷“买买买”时,记者与田若兰进行了一场访谈,她笑容里满满是奋斗的回忆。最初,作为一个回乡创业的女工,田若兰看到家乡传统手工艺西兰卡普的慢慢消失,产生了保护土家文化遗产的念头。她注册了相关品牌,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种独特的文化获得新生。经营并非一帆风顺,产品质量不符合订单要求,人才流失严重……但她坚持不懈,最终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成功将技术传授给下一代。这些保护非遗和民间文化的经历,犹如织布机上盘起来的一捆捆丝线,缠绕、跳跃,被慢慢拉开,拉伸到一个人的一生。

“揉捻”“滚团”,上手体验恩施玉露独特手法

品尝过腌熏腊肉、神豆腐、小土豆等富有恩施特色的风味菜肴,“青睐”一行来到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专程拜访国际硒茶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恩施玉露第十代传人杨胜伟大师。

上世纪70年代初,杨胜伟撰写的《玉露制作技艺》,确立恩施玉露工序和工艺体系并制定出工艺规程、奠定恩施玉露理论基础。新世纪后,杨胜伟凝聚近60年心血著述《恩施玉露》,首次提出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阈”和“偶数法则”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现代蒸汽杀青之父”。

60年痴心做茶,80岁高龄时,作为东湖茶叙国事用茶恩施玉露的全程主持制作者,杨胜伟再次登上人生巅峰。走在校园里,远远看到87岁的杨胜伟大师伫立在楼下等候,大家十分感动,“杨老师可爱可敬!”“精神矍铄哦!”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胜伟

走进工作间,几位年轻的传承人正在焙炉、蒸青灶等操作台旁忙碌,你来我往,饶有秩序。杨老笑着说,“学院领导凌晨得知‘青睐’到访的消息,连夜找了几个茶农从茶园采来鲜茶送到传承中心,几位传承老师清早赶来,正在按照工序做茶。大家零距离体验一下,恩施玉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只见一片片鲜叶均匀摊放在蒸屉中,经过40多秒的蒸青,搧干水汽后,被抛撒在近180摄氏度的焙炉上。杨胜伟走上前,双手分别握住一团茶叶,不停向空中抛撒茶团。大家围拢过去,争相上手一试,“好烫呀!”有人惊呼。“假设温度一掉下去,茶叶就变得很干硬,出现断脆,所以要保持高温恒温。”杨胜伟说,“相比一般茶叶制作中的炒青、烘青等工艺,‘蒸青’是恩施玉露特有的工艺。它采用高温蒸汽去除鲜叶中酶的活性,以保留茶叶颜色、提升香气。”如此,经过摊青、蒸青、搧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焙火提香、拣选等工序,制成的恩施玉露外形“紧圆挺直如松针”,具有干茶翠绿、茶汤清绿、叶底嫩绿等品质特点。

“5斤鲜叶纯手工制作10个小时,才能产出一斤毛茶。那为什么还要做呢?就是因为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各民族祖先一辈一辈人创造出来的,我们要传承它。”杨老展示悬手揉搓的手法,令人眼界大开。他又让大家观察对揉手法,“做茶每一步都有它的道理,你们看为什么两个人的手要交叉?这样做,第一是使茶叶形成一个圆柱状不分离的整体滚动,第二是便于大家使用合力。为什么又要抛开茶叶?这样做是使茶叶条索均匀。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热力和手工机械力互相作用,一边加热,一边施以手工的机械力,才会形成紧圆的条索……”杨老的讲述极具启发,令人赞叹,正是经过这样千余次的手工揉捻,茶叶变为松针的形状,吐出清香。

随后,杨胜伟和他的徒弟们使用“搂、端、搓、扎”四大手法,分别演示了第七道工序——整形上光,令大家实实在在体验到顶级手工茶的来之不易。从一片新鲜叶子,完成紧圆、挺直如松针的“世传绝技”背后,除了登峰造极的技艺,其实是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和匠人匠心的坚持。一次短暂的体验,似一场长程的浸泡,令人回味无穷。

Day4

行程:鹤峰董家河

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卢碧川展示非遗傩愿戏

大山里最平凡的坚守,令普通的地方小傩戏团熠熠发光

10日清晨,“青睐”一行驱车奔赴董家河的路上,刘刈分享了傩戏的缘起背景。他强调说,恩施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生共荣的多民族聚居地,巴渝文化、巴楚文化及周边地带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恩施土家族傩戏是在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特别是祭祖活动的原始歌舞基础上产生的。早期受到中原文化,特别是巴楚文化的直接影响;后期在元、明、清地方小戏发展高潮中,又受到了其他戏剧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

作为一种奇特的原始文化现象,傩戏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为人类学、民族学、宗教民俗学和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2008年,恩施傩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刈直言,作为地方小戏,它的价值更在于它是绵延千年的一种文化事象。

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山峦深处的鹤峰,燕子镇董家村傩愿戏传承人卢碧川率戏班已经等候多时。一阵锣钹声响起,专场演出开始了。80岁的卢碧川亲自扮演土地公公,与土地奶奶、二将军、三将军轮番上场,一唱一答,诙谐幽默,一场配合天衣无缝的表演徐徐展开,特别纯粹。

演后交流时,卢碧川给大家揭秘说,傩戏在鹤峰称为“傩愿戏”,是以还愿为依托、以傩坛为载体,以祭仪形式出现的一种戏曲艺术。它是“傩”文化中的一种特定形式,直到今天的演出依然保留着还愿的习俗,“谁家愿望实现了,比如孩子考上大学了,就会请傩坛演出。”

傩愿戏省级传承人卢碧川

燕子镇董家村傩愿戏班称坛,班主称掌坛师,傩坛约8人至10多人不等。它有一套完整的祭仪,简称"正八出",具体名目是《发功曹》《迎神接驾》《白旗扫台》《大扎寨》《开山》《出土地》《祭将》《立标勾愿》,它的形态多为装扮角色(人、神、鬼、怪)的歌舞。

傩愿戏舞蹈动作原始朴素,但也有简单的程式要求,其表演动作主要表现在手势、步伐上。生、旦、净、丑各行都有自己的唱腔,在每一场表演中,人物的穿衣戴帽,以及佩戴面具也都有规定。作为一种古文化事象,在掌坛师的操作下,傩愿戏的现场表演显得神秘旷古。每次演出后,那些有着民族历史文化色彩的“密码”,都会吸引人们去“破译”。

虽然长期以来,傩愿戏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面临演员青黄不接、资金有限等困难,但卢碧川依然对傩愿戏活跃在山乡抱有信心。令他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5月16日,中、日、韩三国在上海召开傩戏研讨会,专家组曾专程来鹤峰看以黄茂庭掌坛师为首的董家村傩愿戏的演出。

“我80岁啦,不如把传承的事多干一点儿。”卢碧川笑声爽朗,声音洪亮。大山里最平凡的坚守,令普通的地方小戏团熠熠发光,像路边的繁花一样充满勃勃生机。

Day5

行程:恩施

自然考察:龙鳞宫溶洞—唐崖土司城遗址—恩施大峡谷

问水底云峦谁遗画本,攀岭穿峡超越自我

“青睐”恩施行,在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之余,还走进大自然去探访当地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

第一天游览的龙鳞宫溶洞令人流连忘返,它独特的地质地理构造经过科考研究,生成于寒武纪,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来溶洞要先坐小船穿过水洞,再上岸进入干洞游览。2022年开放成景区后,修建了浮桥、灯光秀,以及40米高的玻璃观景平台。

有趣的是,这个溶洞里面十分开阔,全程都是“进洞爬山”的游览模式。沿着栈道爬上爬下,重重叠叠的钟乳石形成潜龙在渊、天河倒悬、麒麟祈福等独特景观。工作人员打开喷泉邀请大家互动,提示说声音大小决定泉水的升起高度。但见“青睐”团员一声“吼”,水柱激起十几米,引得路人惊呼。

与探访吊脚楼营造技艺安排在同一天的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唐崖镇,是湖北省仅有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的遗存布局集中、整体面积大,令人印象深刻。土司制度是中国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推行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涉及今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以及青海、西藏局部。它秉承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年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多民族地区管理智慧,不仅有效保障了国家的长期统一,而且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

为什么土司职级并不高的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唐崖土司城的历史遗存保存得比较好,我们今天见到的张王庙、‘荆南雄镇’牌坊、衙署、大寺堂、土司墓建筑和墓葬都是城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多样的历史遗存,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体现了土家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和与汉文化的相互融合。”工作人员介绍,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鼎盛于明天启年间,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改为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唐崖土司共历16代18位土司,延续了381年。站在距今400多年的古道,眺望辽阔的城址、院落等自然景观遗存,感受到“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气势,仿佛穿越进一段古老神秘的历史长河之中。

行程的最后一天,也是最“费腿”的一天,“青睐”一行用7个小时全程走完恩施大峡谷。从顶峰“一炷香”到地心“云龙地缝”,游览天坑、地缝、绝壁、峰丛、岩柱群、暗河等地质景观,惊险刺激,十分考验体力。一天游遍这座“喀斯特地形地貌天然博物馆”,“青睐”一行的力量来自身边的人——大家相互鼓励,不轻言放弃;还路遇一位85岁的老爷子,他一直向上攀登,爬一会儿歇一会儿,成为大家的榜样。

“恩施晨雾白云里,长江青山绕郡城”,这是清代学者、诗人黄宗羲《登恩施城楼》中的一句诗,而伴随着更接地气也颇为洗脑的恩施神曲、土家族民歌“六口茶”,“青睐”此次非遗寻访圆满结束了。玉露茶、吊脚楼、花铺盖、傩愿戏、土司城、大峡谷……恩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之美绝不止于此。活动群内,团友连连感叹,“山高水远,伙伴们相互扶持,心中有信心,脚下有力量,一段累并快乐的旅程,令人回味无穷。”“相见都是缘分,有爱的伙伴,愉快的旅程,完美!”

(本活动感谢恩施州、恩施市、鹤峰县、咸丰县各级宣传部大力支持)

策划统筹/颜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图/青睐

相关阅读
2024建始山地越野赛盛大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5
预告|这个端午,为什么要跟随“青睐”踏入恩施秘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7
品春茶 第16届北京茶博会将于本月19日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7
图记 | 古寨腊月民俗迎客
新华社 2024-01-13
书香伴童心!大山深处 有这样一座乡村图书馆
央视新闻 2023-08-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