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城市规划如何与Z世代青年双向奔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9 18:18

城市不只是生活工作的承载空间,更是一个能够包容思想、激发创意的地方。日前,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在成都开幕,包括“城市的100个怎么办”主题展览、马拉松圆桌、当代剧场演出等一系列在地共创活动拉开帷幕。本次三联人文城市季围绕“发明生活”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专家、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北青报记者邀请他们谈谈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感知,谈谈“年轻人眼中的理想城市”,希望探索年轻人与城市的新关系——特别是Z世代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影响下对城市生活的崭新认知。 

Z时代与城市空间:重新定义爱与陪伴

在本次活动开设的圆桌论坛“超越经验,被互联网塑造的Z世代”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青年教师董晨宇以“互联网观察家”的独特视角展开演讲。他指出,Z世代正在经历一种亲密关系的深刻重塑:从线下的“搭子文化”,到线上直播即时陪伴,再到与AI和数字人建立“关系”。这一代年轻人既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技术变革的直接体验者,他们在不断穿梭于线上与线下的生活方式中,重新认识人与人的联结,重新定义爱与陪伴的意义。

《日常的深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青年教师王小伟则从日常哲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数字技术如何渗透进日常生活,改变人们互动的方式,甚至形成新的文化共识。“尽管Z世代的生活已然深度数字化,但真实的线下互动依旧不可或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打开了更多的连接可能性,但它们并非情感的最终形态;从线上走向线下,从虚拟转向真实,依然是年轻人追寻陪伴和理解的重要路径。”在王小伟看来,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技术与人文交织的产物。他呼吁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为Z世代创造一个既便捷又富有温度的城市环境。

北京的公园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本次活动的嘉宾之一,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青年教师林峥是《公园北京》作者,她在北京求学多年,对城市空间很有研究兴趣。在《公园北京》中,她通过文学和历史进入清末民初北京的万牲园、中央公园、城南游艺园、北海公园、陶然亭,贯穿起当时传统士绅、新文化人、普通市民、新青年等不同人群。林峥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北京的公园作为公共空间,不同时代对青年人的影响作用。“通过公园这一具体的空间,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变化对普通市民生活的影响。公园本身是现代城市和文化想象的一部分,它深刻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此外,公园在不同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跟年轻人的关系和承接功能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该去探求今天的年轻人会怎么使用公园,去研究年轻人自己怎么赋予公园空间新的意义。”在林峥看来,公园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Z世代文化想象的空间。“很开心能看最近一段时间,年轻人在社交网络开启#公园20分钟、#citywalk等讨论,年轻人重新回到公园这一公共空间,探索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城市规划应更注重Z世代的需求

活动现场,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社区研究中心主任茅明睿则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城市如何更好地满足Z世代的需求。他所创立的“城市象限”致力于新城市科学研究和其引领下的城市规划与治理实践。茅明睿告诉北青报记者,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形态,也在重塑空间的社会功能。他特别关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城市的包容性,为城市注入更丰富的人文温度。“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大模型,让技术与社会创新结合一起,让公众和社会主体以一种更低门槛、更高效率的方式,去参与到城市设计中去。通过数据和技术驱动的方式,让城市治理将更加精准和高效。”茅明睿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们最近和蕾奥规划、国匠城一起推出了‘社绘AI’工具,希望通过更加科学范式和算法工具,邀请公众一起探索城市认知智能。”

让城市规划更具人文关怀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和北青报记者分享了他在教学与实践中的经验和思考。在李迪华看来,一个更“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应该是更尊重人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比具体的物理改造更为重要。”李迪华告诉北青报记者,“过去的城市规划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只有就业岗位而无住宿功能的区域,和只有居住功能而无就业岗位的小区,使得城市人群每天呈钟摆式移动。年轻人的生命浪费在通勤上,这对个体极其不友好。理想的城市,应该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创造就业机会,在就业机会多的地方建设住宅。”他观察到,北京很多地区已经在城市规划层面有了改变,“北京已经在逐步改变一些区域的功能单一问题,望京、天通苑、回龙观等地区近年来通过引入企业和写字楼,逐渐增加了就业机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生活和工作在同一区域内,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或公共交通方便上下班。”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关于城市人文价值的探讨,更是一次关于年轻人与城市关系的讨论。活动现场,三联人文城市季总策划贾冬婷主持发布了《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光谱词典。贾冬婷分享了“光谱计划”的初衷:“我们希望从生活中看似细小的难题出发,连接城市系统更优化的蓝图。人们可以在词典里找到城市生活的解决方案。”

据悉,《城市的100个怎么办》光谱词典也在微信小程序同步上线,每个人都可以登录去分享自己的案例,留下个体对城市的观察,探讨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加人性化、友好和活力,让这部词典的内容在所有城市居民的共创中,不断扩充,不断生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李晓萌

相关阅读
中信银行举办APP财富大会 发布Z世代青年特色服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1
世界读书日|《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出炉 《繁花》热播带动原著阅读量涨61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3
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发布:95后年均在读作品28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23
潮流|Z世代跃居人口最多 代际带动文化社交生活新浪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8
抓住“Z世代”的心,让红色旅游出新更出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4
潮流|“学生党”转向“社会人” Z世代不摆烂也不躺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0
《白日梦我》:属于Z世代的青春自画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3
剧本娱乐何以成为“Z世代”的“新宠”
中国青年报 2023-06-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