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生意难做,前三季度业绩增收难增利更难
第一财经 2024-11-02 18:0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化妆品消费零售总额为3069亿元,同比下滑1%。从今年6月起,化妆品类零售额已连续4个月同比下跌。

这样的不景气也反映到了具体公司的业绩上。近日,多家本土美妆行业陆续披露今年三季度财报,虽然依旧有优等生保持了营利双增,但对于多数企业来说,今年三季度的行情并不乐观,不少企业甚至出现了单季亏损的情况。

增收难增利更难

从目前已经披露数据的美妆上市公司来看,前三季度目前保持营利双增的企业仅珀莱雅(603605.SH)与丸美股份(603983.SH)两家。前者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69.66亿元,同比增长32.72%;净利润为9.99亿元,同比增长33.95%。与珀莱雅相比,丸美目前的规模还存在一定差距,处在行业腰部以下位置。今年前三季度,丸美营收同比增长27.1%至19.52 亿元;净利润2.39 亿元,同比增长37.4%。

除了上述这两家尚能保持增涨,其他的美妆企业就难言乐观。

上海家化(600315.SH)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4.77亿元,同比下降12.07%,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下降58.72%。对于前三个季度业绩的下滑,上海家化称,公司投资的基金和股票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同比减少;国外业务受海外低出生率、婴童品类竞争加剧和经销商降库存的持续影响,导致收入下降,为保持市场份额,仍持续加大品牌营销投放,导致净利润同比减少;公司投资的联营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减少。

华熙生物(688363.SH)前三季度收入38.75亿元,同比下降8.21%;归母净利润3.62亿元,同比下降29.62%。对于净利润大幅下滑,华熙生物表示主要系营业收入同比减少且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同比增加所致。

记者注意到,华熙生物内部也经历了一些震荡。今年2024年10月17日,华熙生物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大家的一封信》表示:“当前,华熙生物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组织管理变革,这一变革对于支撑公司的长远发展及实现现代化管理至关重要。”

贝泰妮集团(300957.SZ)今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40.18亿元,同比增长17.09%;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8.39%,跌至4.15亿元。具体到第三季度,贝泰妮实现营业收入12.13亿元,同比增长14.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99.93万元,同比下降153.41%。这是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单季度亏损。

这或与其高额销售费用投入密切相关。财报显示,贝泰妮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高达20.09亿元,同比增长25.27%。贝泰妮表示,公司在第三季度加大了抖音平台的推广与引流,投入品牌代言和联名活动广告支出。这些举措主要是提升品牌形象,并为即将到来的双十一、双十二等促销季做铺垫。

在资本市场上,贝泰妮也告别了“高光时刻”,市值也从高峰期的超1000亿元跌到了如今的逾200亿元。今年10月,公司第二大股东天津红杉聚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再次发布减持计划。

行业整体遇冷

今年以来,整个行业的行情都比较冷淡。除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下滑外,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新锐美妆品牌“倒下”。

记者从多位美妆品牌操盘手处了解到,早几年行情好的时候,几个电商大平台都需要推新品牌引流,这就催生了大量新锐彩妆。美妆曾经是一个赚“容易钱”的赛道。当时有很多创业者涌入这个行业,找一个OEM(代工)工厂,自己又会做营销能够融到钱买流量,一个彩妆品牌就“速成”了。

流量带来销量,但最不稳定、最“烧钱”的也是流量。紧随着流量退潮而来的还有资本的退潮,当资本不再为这些新兴品牌买单, 曾靠小众感、营销圈到粉丝的新品牌如何继续生存下去变成了难题。

“如今小红书美妆的付费流量已经远远高于自然流量。”前述一位美妆品牌运营人士告诉记者,许多新兴的本土彩妆品牌采用的是OEM和ODM(贴牌)的经营模式,这就导致市面上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忠诚度低。当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被过多的参与者稀释,流量成本激增,融不到资的品牌就很难生存下去。

记者注意到,一些上市公司也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些收购以及其他的产业投资。贝泰妮在2022年后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收购美妆品牌、发力健康食品等一系列动作,但部分动作中途折戟,部分动作目前尚未显现效力。

还有一些公司则是加强研发,储备专利。今年8月,敷尔佳上海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公司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今年8月份,公司新上10余款化妆品类产品,预期未来,每年能够上新5-10款新品。

上海家化前三季度新增申请108项专利,同比增长71%,同时利用“AI+数字化”技术建立了完整的中国特色植物的研发和应用方法论,并提交了首个新原料的备案。“预计在明年第二季度全线恢复增长。”上海家化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林小海近日表示,在6月以来的一系列组织结构调整中,上海家化通过聚焦线上已经让电商渠道实现增长,但要让线下重新增长还需时日。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阶段的美妆市场在加速分化。未来,一些产品调整到位的企业将迎来增长,而一部分调整不到位的企业,则将被加速淘汰。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价格战”下行业陷入利润低点:车企前三季度业绩冰火两重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05
1828家公司披露前三季度业绩 超五成净利润增长
​中国证券报 2024-10-28
伊利前三季度营收近千亿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30
208家科创板公司前三季度业绩亮相:近七成公司实现营收增长
澎湃新闻 2023-10-27
研报普遍看好上市券商前三季度业绩
证券日报 2023-10-14
券商前三季度业绩“放榜” 投行业务“腰杆硬”自营业务“拖后腿”
上海证券报 2022-12-06
北交所: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保持稳步增长
​央视新闻 2022-11-01
绩优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出炉 公募布局路线曝光
中国证券报 2022-10-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