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五部作品相继上演 陈蔚:要找到作品的当代精神价值,才能与青年观众产生链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3 16:41

对于导演陈蔚来说,2024年是异常忙碌,又收获满满的一年。从6月至10月,由她导演的五部舞台作品相继在京城舞台上演。这五部作品题材广泛,体裁、风格各异,不仅包括中国音乐学院校庆版歌剧《原野》,中国歌剧舞剧院轻歌剧《湾顶月明》,中国音乐学院校庆版《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三部歌剧作品,还包括一部音乐剧作品《血色湘江》和一部秦腔现代戏《生命的绿洲》。

陈蔚

虽然都是经典舞台艺术,但导演陈蔚却做了大胆的创新,在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赢得了业内和观众的一致认可。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陈蔚表示,在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经典舞台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让当代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爱上经典舞台艺术,作为创作者,要找到作品的当代精神价值,这样才能与他们进行链接。”

作为当代中国歌剧和音乐剧导演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教授,陈蔚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歌剧、音乐剧新生代”演员。谈及如今青年演员很少挑大梁,而活跃在舞台上的依然以中生代演员为主的现象,陈蔚直言,“既要给青年演员创造机遇,同时,青年演员也需要静下心来去学习整部作品,而不只是沉迷于学会一个唱段,在音乐会里能唱。我觉得那还差得很远。”

《原野》剧照

【对话】

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结合 首先要找到作品的当代精神价值

北青报:您执导的作品,每部戏都有创新,反响也都很好,您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艺术的创新之间的关系?

陈蔚:以《生命的绿洲》为例,秦腔艺术虽然是古老的戏曲艺术,但实际上它比较早就进入到了当代题材的创作。在舞台呈现上,我们又把秦腔艺术和当代舞台中多媒体的手段以及当代审美进行了深度的结合。在这部戏里,舞美引入AR技术,使舞台充满了科技感,我一共是用了三次电影化的手段来呈现,这种手法在秦腔里可以说是首创。这种完全现代的多媒体手法和古老秦腔的表现相结合,给观众一种极大的震撼和代入感。

北青报:在您的创作中,是否特别考虑了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趣味相结合?

陈蔚:无论是像秦腔这样古老的艺术,还是歌剧这样传统的艺术,或者是经典内容为主的民族歌剧,我们首先要找到当代精神的价值。以《湾顶月明》为例,这个题材的背景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当初我把它定位为轻歌剧,当代歌剧界也是多年没有出现过原创的轻歌剧了,我觉得这种形式特别适合展现当代高新企业以及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的故事。作为歌剧人,要把身段放下,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讲一个血脉相承、科技报国的大道理。所以从文本,到音乐,再到舞台呈现,我都要求以轻歌剧的方式来呈现。

《湾顶月明》剧照

在与观众的互动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设计,有个细节是到观众席去求婚,一下子就把观众融化了,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他们给我的反馈都是太好了,觉得这是他们想要看到的歌剧的状态,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一个人生的道理。这种轻松的方式链接的是年轻人对爱的渴望,当他们在歌剧里看见这种东西之后,那种共鸣也超乎了我的想象。包括演员的表演、音乐的呈现都很轻松,指挥也是穿着有点喜感的礼服,这些都让歌剧更亲民了。

《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里的五部戏都是以女性为主演的,她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为幸福生活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女性觉醒的精神在当代是非常有价值的,作为女性,如何在大时代当中展现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些伟大的女性,很多年轻人找到了共鸣。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在伴唱的时候都是流着眼泪的,无论是在台上唱,还是在台下唱,都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而《原野》的创作,我们重新回到了文学的原点,回到了中国人命脉的原点,人和土地的关系。虽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歌剧,但是在当代依然要激发出青年观众关于命运的思考。

《生命的绿洲》剧照

青年演员接班面临诸多挑战 要继承整个剧目而不应只学唱段

北青报:您觉得歌剧在传承经典与创新发展方面,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陈蔚:歌剧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要想带乐队、带合唱队的整装整演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这可能是几百人的规模。现在歌剧往往是简版了,剪掉乐队,有的剪掉合唱,有的剪掉装置。但是我的戏尤其今年集中在北京演出的这五部戏全部是整装整演,还是很幸运的。

歌剧的整装整演,挑战是非常大的,但是简版的问题就在于,有些观众可能是第一次走进剧院看歌剧,看到的却是一个不带乐队的版本,或者装置是不完整的,那他对于歌剧的认识可能也就是简版的印象,这是非常遗憾的。这是一直比较困扰我的,所以我一直坚持,只要是我们演歌剧,哪怕少演,也希望是整装整演的完整版呈现。

北青报:目前活跃在歌剧舞台上的演员里大多都是中坚力量,接班的年轻演员相对较少,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陈蔚:我们20多年前培养出来的那些歌剧新生代,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歌剧的顶梁柱了。在那个时间段里,他们正赶上中国歌剧蓬勃发展的机遇,所以演的剧目比较多,担任主演的机会也比较多。除了学院的培养以外,也有各大院团高品质的剧目对他们的锤炼,这是中国歌剧发展机遇的综合呈现。但确实接班是个问题,更年轻一代的歌剧演员的成长是需要机会的,现在这个机会好像还未到来。

《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剧照

北青报:您认为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陈蔚:作为年轻一代的演员,首先要从剧目去继承,而不能是从唱段去继承。我要求学生学戏就是整台戏学下来,光学个唱段没有什么作用,《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里,虽然演员们只是展示了一两个唱段,但这些演员都是整剧演过无数遍的,如果不去学整剧的话,哪怕就演这一个片段,薄弱性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必须是科学系统完整的教学方式。

第二个就是,有一些经典剧目距离年轻人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那么如何找到创作的根,找到人物和演唱这些音乐的根,还需要多方位的教和学。比如《洪湖赤卫队》,这里的音乐来源于楚剧地方戏的很多音调,包括它的语言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话,有一些地方语言的发音在里面,这些都需要演员在根源上掌握这个人物以及音乐的特色和演唱方法,需要去下很大的功夫的。

而且我这一次,尤其是《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整个戏,我还是重新排了一遍,进行了文本和音乐的重新整理,所以它非常完整,实际上我们是把这些戏的音乐精华都尽量体现了出来。虽然你看着这些音乐的精华只是一个唱段,但实际上是代表了那一代音乐家在民族歌剧创作上的立意,作为演员必须全方位地了解这些,才能够把这个角色学好唱好。所以既要给年轻演员创造机遇,对于他们来说,也需要静下心来去学习这些东西,而不是沉迷于只是学会了一个唱段,在音乐会里能唱,我觉得那还差得很远。

《血色湘江》剧照

打造精品 以精准与全力成就舞台艺术

北青报:您今年的作品涵盖了歌剧、秦腔、音乐剧等不同剧种,在跨界执导过程中,您发现不同艺术在艺术表现和创作手法上有哪些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之处?这对推动整个经典舞台演出行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陈蔚:《生命的绿洲》我是用了歌剧的流程去排秦腔,一开始先做音乐作业,演员确实是不太适应,他们以往是差不多学会了就走戏。但是我要求他们把音乐完整地弄完之后再进行响排。按照这个流程走完之后,他们发现效率更高了,按照歌剧的流程方法很科学和严谨,所以我是把歌剧的方法融入了戏曲。

但是我也从戏曲当中学到了很多,首先戏曲演员掌握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吃苦。有一场戏,需要主演李梅从沙梁上滚下来,当时我设计这个动作的时候特别犹豫,因为这个动作确实有点危险。但李梅说没问题,而且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她不能戴护膝护肘。这一次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我都流泪了,他们身上的职业精神,真的是值得所有的演员学习,戏曲有这么深厚的群众基础,我觉得跟这些艺术家的付出是完全分不开的。剧里很多演员都是梅花奖获得者,他们塑造的人物有些并不是很重要,但是每个人都那么生动,一看就是对生活的体验非常深入,很值得我们歌剧去学习的。

另外,在用交响乐团伴奏还是用民族乐团伴奏方面,当时的争论也非常大,戏曲有一段时间都是用大交响乐队伴奏,不是不可以,但《生命的绿洲》这个戏的音乐元素是从陕北民歌生发的,讲的就是陕北治沙的故事,我觉得用民族乐队进行很好的配器应该是最有效果的,到后来大家都认为民族乐队更符合这个戏。做一部作品,就要深入到这个团现有的条件,还有对作品音乐的理解,才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陈蔚

北青报:这些作品大家一看还是有您个人风格的,但是好像又能体现每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您是如何做到的?

陈蔚:所有人都知道陈蔚只搞精品,我到哪儿都讲这句话,精品不是说搞大制作,实际上我的戏都没有大制作,而当它呈现出来都是一个精品的品质,是因为我一直用这句话去激励全剧组各个部门,把他们的艺术才华和智慧都要在这个戏当中发挥出来。

我的办法是比较多的,对二度创作的把控可以说是一丝不苟,点点滴滴。我经常用“精准”这两个字去告诫大家,同时也告诉我自己,我们不要浪费我们的才华,当有了一个想法后,要把它精准地呈现在舞台上,也不要返工,因为返工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所以在这种多年的思路和工作习惯下,我们的团队跟我的配合都是比较好的。

实际上这也是比较难的一件事,这个难是你需要呕心沥血、全力以赴,还有一点,永远如履薄冰,因为你没有试错的机会。所以我们前期的工作例会是不可想象的多,所以当导演实际上是个悲惨的职业,因为你所有的想法都是靠别人实现的。好在这么多年,我团队的艺术家们都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对舞台艺术的敬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十五周年 “每一个音符、每一场演出,都是成长的宝贵财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9
艺评|京剧《白蛇传》:传统经典与当代审美的“双向奔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05
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上演《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7
中央歌剧院2024年新版《艺术家生涯》首演 近200位艺术家携手献上歌剧名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5
聚焦|中国歌剧舞剧院新创歌剧《湾顶月明》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3
中国歌剧舞剧院新创歌剧《湾顶月明》在京首演 用轻喜歌剧展现当代精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3
中国音乐学院校庆版歌剧《原野》,“大手拉小手”模式展现中国歌剧经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5
​汇集业内顶尖艺术家,歌剧《原野》在京建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