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精神健康要从“脱敏”做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1 08:40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时下,精神健康日益成为人们的追求,精神卫生愈发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今年的全国宣传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精神卫生的重视。

呵护精神卫生,要从对精神心理疾病“脱敏”做起,增加理解,减少病耻感,共同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支持的社会氛围。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精神心理疾病——有的人羞于谈起,对其讳莫如深;有的人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也有的人认为精神心理疾病是个人意志品质问题,只是简单的“想不开”“不坚强”“爱钻牛角尖”。

对精神心理疾病“脱敏”,首先要有正确的认知。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疾病。“普通”是因为它就像一场“心灵感冒”,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和其他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普通”则是因为精神心理疾病更加需要专业的治疗,也需要更多的谅解与关爱。

就个人来说,对精神心理疾病“脱敏”,有助于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遇到心理健康问题。出于病耻感而讳疾忌医只会让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出现问题时及时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则有助于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健康造成伤害。要认识到及时求助于专业人员不等于自己有病,更不等于病情严重,而是负责任的体现。

就家庭来说,对精神心理疾病“脱敏”,既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也有利于家庭稳定和谐。更多了解精神心理疾病基本知识,给予患者关心、关爱,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至关重要。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为患者提供支持,能够减少患者的孤独感,让其更有信心面对问题。此外,要充分理解患者的一些行为是疾病导致的,而非其有意为之,减轻照护者的心理负担。

就社会来说,对精神心理疾病“脱敏”,有助于形成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不仅是医疗卫生问题,更是民生和社会问题,关乎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一方面,加强科普,让更多人关注心理健康,了解精神卫生,为精神心理疾病“去污名化”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精神卫生融入社会治理,从源头发力,主动预防、系统解决,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既能让民众更方便地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以科学和包容的心态,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心理健康,理解和接纳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将有利于形成更加友善和温暖的社会环境。对此,需要你我携手共同营造“同心健心安心”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精神健康与幸福。

文/新华社记者 徐鹏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新知|古代也很重视心理健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9
校园心理健康,需要过五关
半月谈 2024-04-29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 中西部农村的儿童心理健康资源更加紧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0
政协委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打开孩子的“心”门?
中国青年报 2024-03-10
探寻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最优解”
新华社 2024-03-08
全国人大代表李燕锋:完善联动机制,合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03
家校医社携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光明日报 2024-02-22
儿童精神科门诊为何熙熙攘攘?记者调查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
法治日报 2023-11-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