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教师见证40年教育变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0 07:29

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在广大教师队伍中,不仅活跃着“70后”“80后”这样的骨干力量,“90后”“00后”们也已做好准备,担负起为国育才的重任。

教师节前夕,本报记者专访四代教师代表。在他们眼中,曾经简易的校园,实现了现代化的教学条件;黑板板书和油印试卷,被智慧化教学系统替代;填鸭式、刷题式教学,变成课堂情境互动式教学。他们见证了教育改革的变迁,他们的故事正是近年来教育环境迭代升级的缩影。

70后

二十中英语高级教师竹怀侠——

新硬件 校园更“现代”

硬件变化:从一座小教学楼发展成拥有艺术楼、图书馆、实验楼、综合楼、食堂在内的现代化校园。

1994年,大学毕业的竹怀侠来到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任教。过去30年间,身为高中英语教师的竹怀侠在校园里送走一拨又一拨毕业生,使用过从刻板油印到人工智能的每一种教学软硬件。可以说,“70后”教师竹怀侠见证了教育环境的巨大变迁。

微信图片_20240910071636.jpg

竹怀侠

竹怀侠清楚地记得,30年前报到时,地处海淀区清河的二十中周边还是一片稻田和菜地。“校园里只有一座小教学楼,操场是那种土操场。”

随后几年,学校相继建成了南北两座教学楼、艺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综合楼、食堂,操场也变成了标准塑胶环形运动场,并陆续添置了长廊、荷花池、尊师阁、中草药园。“那时候学校每次有新楼落成,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我们也都在校园里植过树。”

经过上世纪90年代和00年代初期的建设,学校逐步发展成了今天园林般的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学校越来越好了,每次看到学生在古色古香的古筝教室里学琴,在设备一流的实验教室里做物理化学实验,我都由衷地替今天的孩子们高兴。”

30年的时光,如果说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么教学工具更是实现了从粉笔黑板向智能化的飞跃。

初登讲台时,竹怀侠一节课要写3至4块黑板板书,每次擦黑板,粉笔末都会钻进鼻孔里。那时,每个班配备一台当时的特色教具——幻灯投影机,通过投放幻灯片辅助教学。每次考试,学生用的都是油印卷子。“现在的老师学生都没见过油印卷子了。那时候日常教学用的练习题、试卷,都是我们老师自己印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二十中的教学软硬件开始飞速迭代。1997年学校有了第一个机房;2004年前后,教学课件完全进入电子时代,老师们开始用电脑出练习题,结合教学内容做PPT课件;2013年开始,学校在每间教室安装集电脑、板书、网络一体的希沃白板。

2016年北京高考增加英语听力测试,2021年又新添口语表达测试。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开始时英语老师每天早自习拎着录音机到教室,放磁带给学生听。如今,二十中每周三早自习,高中生们用自己的手机APP进行“听口”自测,AI当场打分并显示每个丢分项的原因,老师在后台便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过去的30年,北京高中英语教材更换了5次,北京高考方案也多次改革,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方法也在不断调整变化。

“这不仅是因为教材和考试方案在变,学生也在变。有时他们知道的比我多!”竹怀侠说,有一次她讲一篇有关“小行星撞地球”的文章,自己不懂,就去请教物理老师,结果物理老师说:“你去找学生给你讲,我刚给他们讲过。”没想到学生真的讲得头头是道。这件事给了竹怀侠启发,再遇到类似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进入教学环节,让他们在讲述、讨论的过程中强化英语的表达能力。

在竹怀侠眼中,无论教学环境、软硬件如何变迁,她的“用心耕耘、用爱育人”的育人理念始终没变。

80后

广渠门中学课程部主任刘超——

新设备 教研更“智慧”

设备变化:从实物投影仪升级为利用手机即可把照片、视频实时多屏转换到电脑上的大屏幕投影。

今年,是“80后”刘超成为教师的第11个年头。2014年,25岁的刘超带着青涩第一次走上中学数学课堂,如今他已是广渠门中学课程部主任、初三年级组组长。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刘超坦言,“迭代升级”是其教学经历中最难忘的关键词。

微信图片_20240910071642.jpg

刘超

说到变化,刘超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学设备的“升级”。他坦言,11年的设备迭代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11年前,学校已经用上了电教设备,但并不智能。当时,我可以在教室里通过电脑讲授自己制作的课程课件,并结合板书一起使用。需要投影仪时,要将实物放在上面,才能投射到大屏幕上。”刘超说,如今的大屏幕投影,无需把实物放到投影仪上,只需利用手机即可把照片、视频实时多屏转换到电脑上,不用再担心实物太大或者形状不规则,无法完整、清晰投影的问题。

同样,智慧化的教学系统让教学、教研变得更高效,甚至可“一键完成”。他回忆,当年全班40多名同学,作业需要一本一本批改。“当时,每天批改作业耗费很大的精力,不但要记住同学们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还要找出全班的共性问题。”如今,在智能化教学的环境下,这些环节变得简单。智能作业批改系统几分钟就可完成全班作业的批改,同时能为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精准“画像”,明确知识短板。

智慧系统还让教研跨越了“时空”界限。“我刚入职时为了去听一位名师的公开课,自己开车往返一个小时。听完课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上课,一天都在奔波中。”刘超说,这几年,市区搭建的智慧系统平台,名师讲课实现现场直播且能够反复回放,不去现场也能全程听课。

除了教学软硬件在升级,数学教学的要求也随着学生成长的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刘超说,过去的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了知识层面的内容,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即可。如今则要求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他以数学的函数学习题为例,11年前的考题是用函数知识去解决问题。现在的考题更关注联系实际,比如,二次函数的落点问题考查,要求学生研究高台滑雪的运动轨迹,以此来解决落点问题。“这样的要求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刘超举例说,当年的“数学节”,学校只是请同学们制作传统的数学小报,再在班级中进行分享,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作用。

今年的“数学节”早已从过去的几天,升级为持续一个月的“数学月”,学校不仅举办教师讲座、学生讲座,还邀请最强大脑节目组专家和选手为同学们讲解数学的魅力,邀请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研究院的教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此外,学校还实现了跨学段融合学数学,请初中生与小学生一起搭建“达芬奇穹顶”,鼓励同学们自己编程,引导学生们学数学、论数学、玩数学。

时间变迁带来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技术迭代带来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变,“无论外界如何变,对我来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初心永远不能变,也不会变”。

90后

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 初中语文教研组长东雪婷——

新教学 课堂更“灵活”

教学变化:从刷题式教学转变为情境互动教学,从每一篇文章都要讲“对”转变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微信图片_20240910071648.jpg

东雪婷

从11年前初次站上讲台的求“稳”,到现在带着孩子在课堂上“玩”。“90后”青年教师东雪婷觉得自己更大胆了,她敢于让学生追求对语文课本的不同理解,敢于突破常规让学生多样性的探索。东雪婷说,这背后,除了自我不断成熟和成长,更多的则是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改变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变革。

2013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东雪婷来到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回忆刚走上讲台时的情景,她说那时的自己和所有的新老师一样,为了站稳讲台,力求把每一篇文章都讲“对”。学生的每一个“对”则体现在成绩上,“那时候总想提高成绩,甚至没人排名自己还愿意去排名。”东雪婷说。

如今已是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初中语文教研组长的东雪婷,课堂上不再追求标准的“对”或“错”,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或许你揣度文本后得出的结论和别人不一样,但是你有自己的理由,有自己的完整思维过程,这就非常好。”

从唯分数论到多元评价体系,这是东雪婷从教语文十余年来感受到的变化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东雪婷发现,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考察学校,还是校领导考察老师,分数不再是唯一选项。当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指挥棒,老师们更大胆,课堂更“活”了,以往刷题式的教学方法不再是课堂的主流,学生们也有了更多的空间去探索。东雪婷告诉北青报记者,她会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们“玩”,做一些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互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一堂讲授古诗的课上,东雪婷为同学们讲了同样主题的几首诗,并鼓励同学们为这些诗写推荐语、配插图,设计海报。同学们也在老师的鼓励下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课文,有同学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设计了漫画形象,还有同学把三顾茅庐画成了连环画,语文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成为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形象。

课堂上,东雪婷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呈现你的思考”。同样是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可以梳理思维导图,画一幅画甚至写几个符号,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式,东雪婷都会给予鼓励和支持。

从语文教师成长为语文教研组长,东雪婷在多年教学中见证了语文学科的发展和变化——以前学生们更多的是读课本和一些指定的名著,如今,孩子们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理解文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对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爱上读书,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去影响他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

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传播方式的出现,如何把孩子的注意力抢回来,让他们回到阅读之中?“虽然我们不鼓励碎片化的阅读,但他们从社交媒体上获得的也是知识,关键是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鱼龙混杂的信息。”在东雪婷看来,面对新的传播方式,宜疏不宜堵。科技的进步让学习的外延无限扩大,老师作为引导者,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00后

育才学校历史教师郑子昂——

新媒体 课件更“趣味”

课件变化:在常规的课件基础上,结合自己擅长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广泛搜集信息,使课件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

微信图片_20240910071653.jpg

郑子昂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今年9月10日,对“00后”青年郑子昂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去年此时,他成为北京育才学校的一名初中历史老师。作为学校最年轻的教师,一年的从教经历,他一边如饥似渴地和老教师们学习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一边利用青年人的优势,将网络上获得的新知识带到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好。”“老师您好!”9月2日,开学第一堂历史课,郑子昂简单介绍自己后,打开PPT,向初三学生逐一介绍历史课的学习理念、课堂情况、使用教材、作业要求。

干净利落的教学语言,有理有据的逻辑论述,恰到好处的师生互动……如果闭上眼睛仔细听,讲台上的郑子昂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抬眼望去,年轻的面孔配上米黄色的休闲西装,青春气息尽显。“老练”和“青涩”,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竟然在他的身上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郑子昂说,“不要把课程内容讲得太满,要考虑到初中生的接受程度”这条前辈教师们的经验,被他吸收并加以实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如今,他已经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每一堂课。

2001年出生的郑子昂是北京育才学校最年轻的历史老师。去年2月,还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读大四的他,得知北京育才学校的招聘消息后,便立即了报名。5个月的实习期,郑子昂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学校安排了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他的“师傅”,他跟随这些老师学习,每天坐在教室后排,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他们的教学精华。

2023年暑假,郑子昂正式成为北京育才学校的一名教师。得知自己将在9月份成为初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师时,他既兴奋又感到压力很大。对他而言,开学的第一堂课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教学活动,更是一个与学生建立信任、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关键一课。

为了准备好这堂课,郑子昂在暑假期间通读了初中三年的历史教材,并观看了众多名师的授课视频。他还与大学的同学们组成一个教学研讨小组,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力求在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和内容呈现上达到最佳状态。

“当我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暑期的精心准备和平时的积累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第一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郑子昂说。通过向师傅学习,与同行交流,郑子昂在一年的时间里便迅速成长为一名“老教师”。

作为“Z一代”青年,郑子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PPT课件已成为教学的必备工具。去年暑假,他继承了师傅传给他的课件,并结合自己擅长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广泛搜集信息,使课件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

“通过B站,我发掘了大量名师授课的视频。同时,我还搜集了众多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使用了全英文的专业地图;在讲授艺术史时,我加入了国外美术馆的高清馆藏图片。这些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并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郑子昂说。

《北京青年报》2024年9月10日相关报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记者雷嘉 武文娟 张月朦 刘洋 实习生 贾依明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