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CPI同比创5个月新高,“黑色星期一”席卷全球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08-10 21:57

7月CPI同比创5个月新高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8%,降幅和上月持平。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5%,涨幅处于近年同期较高水平。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6%转为上涨1.2%,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1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暑期出游需求较旺,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22.1%、9.4%和5.8%,涨幅均高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4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近五成。

从同比看,CPI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2.1%转为持平。非食品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54个百分点。

【点评】7月份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加之部分地区高温降雨天气影响,提振了当月食品价格,全国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有所扩大。专家分析,下半年食品价格将出现季节性上涨,加上猪肉供需矛盾有所缓解,未来食品对CPI的拖累作用将趋于减弱。服务价格受益于国内“就业-收入-消费”循环的逐渐畅通,有望延续温和回升态势。但居民收入和消费预期恢复仍需时日,年内低通胀格局不变。

7月进口增速超预期反弹

海关总署8月7日发布数据,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83万亿元,同比增长6.2%。

7月当月,中国进出口3.68万亿元,同比增长6.5%,月度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在5%以上。进口同比增长6.6%,环比增长3.7%;出口同比增长6.5%,环比减少2.1%。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外贸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前7个月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前7个月,我国出口14.26万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消费电子产品出口增势良好,家电、手机、电脑月度出口值连续增长的同时,风力发电机组、船舶、汽车出口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86.3%、84.4%、20.7%。

在保持对传统市场韧性的同时,我国对新兴市场进出口持续向好。前7个月,我国对欧盟、美国、韩国、日本合计进出口8.49万亿元,同比增长2.2%,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4.2%。

【点评】从数据来看,7月外贸出口较上个月有所放缓,但继续保持同比较快增长;进口同比增速则超预期大幅反弹,反映国内需求持续复苏;外贸顺差维持高位。分析认为,未来外需可能进一步走弱,将对中国出口构成扰动,但在外贸支持政策下,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出口复苏将得以持续。

全球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

据新华社,全球多国股市8月5日遭遇“黑色星期一”。

继上周五大跌之后,5日东京股市再现暴跌。至收盘时,日经股指跌幅达12.40%,东证股指大跌12.23%,抹去2024年以来全部涨幅。由于投资者恐慌性抛售涌现,大阪交易所日经股指和东证股指的期货交易一度触发熔断机制,被迫暂停交易。

韩国综合股价指数和创业板高斯达克指数当天开盘后跌幅均超过8%,双双触发熔断保护机制。这是自2020年3月19日后,韩国股市首次触发熔断机制。

美国股市方面,标普500指数创2022年9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纳斯达克100指数市值蒸发9070亿美元。

此外,欧洲斯托克50指数、德国DAX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法国CAC40指数均显著下跌。土耳其股市在开盘后,两次触发市场熔断机制。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澳大利亚ASX 200指数、印尼综指、新西兰NZX 50指数以及印度Sensex30指数也全线下行。

【点评】分析人士指出,从表面上看,肇始于日本股市的“黑色星期一”是近期日元急速升值冲击日本股市导致脱离实际经济增长的金融资产泡沫破裂所致。从根源上看,由于美国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投资者担心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恐慌情绪蔓延,是此次全球市场巨震的重要原因。展望后市,由于除日本外的其他市场,发生套利交易逆转问题的风险较小,待全球股市跌势趋缓、部分恐慌情绪得到释放后,市场有望企稳。日本央行后续一举一动以及美国经济数据将牵动全球投资者的神经。本周四发布的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显著下降,减轻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担忧。周五美股全线上扬,为跌宕起伏的一周画上句点。

央行: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

8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称,总体来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金融支持。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央行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逆周期调节,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强调,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必要时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搭配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点评】业内专家认为,今年以来,为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央行货币政策三轮大的组合拳先后出台,有效体现了逆周期调节:一是靠前发力,助力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二是抓住关键,缓解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三是深化改革。

进入7月,央行更是动作不断:开启买卖国债;设立临时正逆回购;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招标改为固定利率的数量招标,明确其政策利率地位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既是短期宏观调控,也是中长期金融改革思路的体现。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总体改革思路是明晰的,未来整个改革步伐也会稳步有序推进。

央行连续3个月暂停增持黄金

央行8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我国黄金储备报7280万盎司(2264吨),为连续第3个月环比持平。这也是央行连续第三个月暂停增持黄金储备。

2022年11月以来,央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累计增持约316吨,增幅达16%。

今年5月,国际金价突破2400美元/盎司,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央行也结束“十八连增”。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黄金储备只增加了29吨。

各国央行的购金速度也普遍放缓。世界黄金协会报告显示,二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了184吨,同比增长6%,而该数据在一季度时曾累计达到299吨。

【点评】有专家认为,当前金价已经严重高估,央行暂停增加黄金储备是理性的做法,既有助于控制成本维护我国利益,也有助于缓解国际黄金市场本就相对紧张的供需压力。不过,黄金储备始终是建设和建成金融强国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目前中国黄金储备占官方储备资产的比例只有5%,从国际来看仍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央行增持黄金仍有一定空间。

激发服务消费潜能举措出台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服务消费发展作出系统全面部署的政策文件。

《意见》提出6方面20项重点任务。

一是挖掘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潜力。

二是激发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教育和培训、居住服务等改善型消费活力。

三是培育壮大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

四是增强服务消费动能,创新服务消费场景,加强服务消费品牌培育,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持续深化电信等领域开放。

五是优化服务消费环境,加强服务消费监管,引导诚信合规经营,完善服务消费标准。

六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夯实人才队伍支撑,提升统计监测水平。

我国正处在服务消费较快增长阶段,服务消费增速快于商品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增速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快4.3个百分点。但与高收入经济体相同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目前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仍然偏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点评】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服务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引擎。意见涵盖了服务消费的各个领域,既有存量较大的传统服务消费,也有增长空间更大的改善型、新型服务消费,有利于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在20项重点任务中,“挖掘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潜力”居于首位。这些都是居民基础的服务需求,消费潜力较大,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基础型服务消费,不仅有利于满足居民需求,而且有助于吸纳更多劳动就业,稳定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新能源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

乘联会8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达172.0万辆,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2.6%,这是汽车市场连续第四个月销量下滑。

其中,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达87.8万辆,同比增长36.9%,环比增长2.8%。常规燃油车零售84万辆,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7%。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渗透率达51.1%,较去年同期大增15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燃油车市场份额。

从不同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来看,7月国内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3.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7%;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8.3%。

【点评】7月经济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内部有效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居民消费预期不强,导致汽车市场销量不振。但近期国家“以旧换新”的乘用车报废更新政策逐步见效,政策推动下的消费潜力释放效果很好,因此新能源车走势好于预期。 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传统燃油车是大势所趋。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目前传统燃油车每个月环比同比下降都在25%左右,而新能源车增长在35%左右,车企应加快转型才能面临未来竞争。

首位华人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

当地时间8月4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8岁。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李政道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作出了显著成就。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促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建立,设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建言设置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制度,设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提议建立李政道研究所,推动中国基础研究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

【点评】在科研道路上,李政道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在人才教育方面,他心系祖国,推动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家国情怀和薪火相传的精神将历久弥新,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不懈奋斗。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养老服务改革顶层设计出炉,央行暂停公开市场买入国债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5-01-11
两大重磅会议定调积极,明年经济工作划重点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12-14
12万亿化债组合拳出炉,特朗普重返白宫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11-09
中国三季度经济数据揭晓,楼市股市新政迭出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10-19
经济热点问答|全球市场短期会否再遇“黑色星期一”
新华社 2024-08-06
亚太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后,日股神话破灭?
第一财经 2024-08-05
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五”,首个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出台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08-03
CPI同比涨幅创三个月新低,“萝卜快跑”频上热搜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07-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