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钟卖光!理财产品,也要靠抢了?
中新经纬 2024-07-09 16:06

中新经纬7月9日电 “今年3月,我下决心把手机的活期存款买成理财。”在某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孙甜(化名)近日对中新经纬表示。

随着近期存款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部分储户转而将手中的钱买入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理财市场规模出现了回升。金融数据平台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一度超29万亿元,距30万亿大关仅剩一步之遥。

有理财产品4分钟卖光

孙甜是在今年才开始转投理财产品。她告诉中新经纬,2023年下半年,她原本和家人商量打算买房,因为需要交验资、锁资,就将定期存款提前赎回放至活期,后因与家人意见不一致,暂时放弃买房。

眼看着存款利率走低,孙甜决定先将100万活期存款拿去理财。于是在今年3月中旬,她选择购买了平安理财的一款半年期理财产品,截至7月1日,该产品收益达8853元,年化收益率近3%。

“大额存单存款时间太长,而且还很难抢,活期收益又太低了,存款利率可能还会继续下降。我觉得自己还是能承受一定风险的,选择的也是R1、R2类型的理财产品,收益看起来比存款高。”孙甜说。

近期,中新经纬以储户身份走访了北京多家银行,多位客户经理反映“理财产品卖得还行”,部分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甚至要“秒杀”。

“我们有一款活钱管理产品,收益率2.9%左右算高的,每天得在四点半开始刷新,咱这理财都得抢,因为额度比较少。”中新经纬7月1日走访锦州银行北京一网点时,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当日下午四时,该行“锦鲤鸿福3个月112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发售,中新经纬在该行手机App看到,只用了近四分钟就显示告罄。上述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2%—3.1%,同期限的银行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为1.4%,而余额宝当日7日年化收益为1.5%。

来源:锦州银行App

在锦州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一位投资者表示,“原来我也在别的银行做过,有一阵它家(锦州银行)比别的银行收益率都高,我就一直在这儿做。去年做了17万理财,年化收益率约4.2%,一年能拿到7000多元收益,今年收益率降了,但还是比别的银行高。”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但该投资者认为,R1、R2的产品风险较低,自己比较放心。

“资管新规落地两年多,客户已逐渐习惯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客户过来买产品的时候,也有一定心理准备。目前货架上有一只理财产品卖得比较火,每天早上起来几乎都得抢。”浦发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表示。中信银行的客户经理也称,最近买理财的人很多,“卖得最多是14个月的理财,年化收益率在2.87%—3.37%,投资方向是债市,没有什么股票仓位。”

不过,也有部分银行客户经理表示,客户是否买理财主要取决于风险承受能力。“有的客户就是不想接受一点风险,他可能就不会做理财,大部分客户还是能接受的。”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说。

农业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则称,他一般推荐定期存款,因为理财不保本,该网点平时老年客户比较多,因此并不推荐理财产品。

理财规模逼近30万亿大关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中旬,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29.37万亿元, 到了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回落至28.06万亿元。

“一般情况下,银行在季末有存款考核,高流动性理财产品资金或回流表内驰援存款规模。根据普益标准数据,6月末,日开产品和1个月以下期限的高流动性产品规模均存在明显缩减。”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末产品规模的降幅要小于往年水平,并且,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也存在季末回落,季后回升的现象。

尽管受“季末回表”的压力影响,理财存续规模出现回落,但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理财存续规模仍较2023年底增长约1.26万亿元。而2023年上半年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24.71万亿元,较上年末的约26.81万亿元,下降了2.1万亿元。

对于理财规模增长的原因,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中新经纬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方面债市表现较好,银行理财加大了产品的发行量;另一方面,由于存款利率进一步压降,尤其是手工补息被叫停,导致一部分存款转移至理财。

“理财回暖与存款分流有一定关系,今年银行对存款利率做了很多调整,部分银行存款利率下行,理财产品在收益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部分储户的存款意愿下降,就会出现分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中新经纬说。

曾刚进一步表示,在理财规模增长的同时,可以看到银行存款的增速放缓,这主要受存款利率下调影响,储户的资产配置意愿发生变化。

崔盛悦分析称,今年以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同时在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暂停销售大额存单、禁止手工补息等操作下,存款类产品吸引力逐渐减弱,利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扩容。此外,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持续走牛,银行理财固收类产品收益优势凸显,因此不少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了银行理财产品,以上两种因素共同推动了理财规模的增长。

从长期来看,曾刚认为,居民部门总体的资产配置偏好中低风险的固收类产品,对理财的需求还客观存在,只要理财保持与存款相对的收益优势,同时波动性控制比较好,随着普通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接受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未来理财规模有望突破30万亿,接下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明明也认为,理财规模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可能会放缓,预计下半年理财整体规模很大概率超过30万亿元关口。

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一边是投资者的资金重回理财,另一边部分理财产品选择“提前退场”。

7月3日,交通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交银理财将于2024年8月29日提前终止稳享固收增强两年定开17号理财产品。该产品于2020年7月21日成立,业绩比较基准为2%—6%,其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1.12%,而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为-4.77%。

此外,交银理财将于2024年8月5日提前终止交银理财稳享固收增强1年定开32号(私银专享)理财产品。该产品于2020年8月6日成立,业绩比较基准为3.3%—4.9%,其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1.83%,近3个月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2.9%。

还有理财产品刚成立三个月就宣告终止。华夏理财6月19日公告,华夏理财悦安封闭式理财产品79号原到期日为2025年3月4日,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经审慎评估,拟定于2024年6月24日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根据公开信息,该理财产品成立于2024年3月12日。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5日,今年以来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1159款,去年同期为1002款,同比增加157款,上升15.67个百分点。

从理财公司的公告看,有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因为“所投资的资产提前终止”,还有理财公司在公告中表示,“综合市场及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产情况进行判断,鉴于当前市场利率大幅下行,为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经审慎评估,决定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

一位理财子公司人士对中新经纬表示,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为了“止盈”,“由于之前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较高,原来配置的资产无法提供这么高的回报率,就没办法长时间存续。”不过,该人士也表示,理财公司不会减少产品发行,会在规模扩张和自身能力建设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还有理财公司调整了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如光大理财7月5日公告,将于2024年7月15日(含)起调整“阳光金添利臻盈周周盈(7天滚动持有)”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后C类份额业绩比较基准(年化)为2.45%,M类份额为2.55%。据中国理财网,该产品此前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60%-2.70%。

需要注意的是,业绩比较基准是管理人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等因素对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业绩比较基准不是预期收益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 不构成对产品收益的承诺。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指出,总体来看,近期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幅度在10BP-130BP之间。部分此前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在3.0%-4.0%的产品,目前下限大多调整至3.0%以下。

董丹浓分析称,业绩比较基准下调,与底层资产收益率走低密切相关。具体来说,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持续下行,债券类资产收益水平大幅下降,这使得以债券资产为主要资产配置的理财产品难以再实现高回报收益。与此同时,高收益资产稀缺带来的收益压力,使得长端理财产品面临更大的业绩达标压力,理财子公司不得不降低业绩比较基准,以应对资产端的压力。

“在市场利率下行的趋势下,理财公司通过降低业绩比较基准,可以及时修正客户预期,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参考标准,有利于提高客户投资体验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未来,在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理财收益率可能会持续下降,受制于销售端的压力,理财继续调降业绩基准的速度和幅度也有限,短期内业绩压力将会持续。”董丹浓说。

董丹浓表示,对投资者而言,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并不一定意味着产品的实际收益一定会下降,相比之下投资者应该关注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尽可能全面了解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并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做出决策。 (魏薇 实习生 李思桐)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多家银行推出“春节档”理财产品
证券日报 2025-01-23
业绩比较基准集中下调 低利率时代理财产品如何突围
中国证券报 2025-01-19
中星微XPU芯片助力路畅科技提升汽车记录仪数据安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1
理财产品展示年化收益率3%、“细看”1%,啥情况?
中新经纬 2024-09-25
美元理财产品收益“诱人”!别急,汇率波动下投资者更需提防汇兑损失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8-08
激增!“今年理财产品卖得挺好”
中国证券报 2024-07-05
半两财经 | 4月再现“存款搬家” 理财产品更“香”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不收管理费!银行理财产品密集下调业绩基准和费率 收益跌破3%还有吸引力吗?
财联社 2024-04-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