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6 18:00

◎阎泽川

1935年12月9日,举世闻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在这场运动中,东北大学学生联合北平其他大中学校学生,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饿着肚子,多次冲破军警的重重封锁,举行游行示威。在同军警的搏斗中,许多人被军警的刺刀扎伤,各种伤者近400人,30余人被捕,重伤住院者30多人。之后,在更大规模的“一二·一六”示威游行中,爱国学生又遭到军警的残酷镇压。许多被刺刀刺伤的学生被迫聚在东北大学校园里,饥寒交迫,无处安身。

阎述诗(1905年-1963年)当时在现场救护受伤的学生,处理善后工作,深深地被学生们这种勇敢献身精神所感动。他看到,有的学生头上肩上都在流血,但决不退缩;他听到有的学生在高声朗诵鲁迅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以振志气。慷慨激昂的朗诵声同情不自禁的哭泣声交织在一起,使在场的人无不泪下。

《五月的鲜花》原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于武汉所作独幕话剧《阿银姑娘》的序歌。1936年夏,东北大学学生在排演《阿银姑娘》时,因剧本上只有歌词,没有曲谱,便请该校教师阎述诗先生谱成此歌。尽管当时阎先生不知道词作者是谁,但悲壮昂奋的歌词和他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激动地提起笔,一边谱曲,一边演唱和修改,很快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谱曲,当晚就交给大家排演。

《五月的鲜花》先是学校里的学生们合唱,后来逐渐传到了一些抗日团体里演唱,很快就成为一支鼓舞人们士气的“战地”歌曲。歌曲随即便响彻了整个中华大地,它就像冲锋的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1937年5月,上海各界救国会在吴淞口组织了一次万人群众集会。在会上,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五月的鲜花》,词作者光未然就是在这时候学会唱这首歌的。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歌曲很快就在抗战救亡的学生中间引起了一场思想和情感上的风暴。多年以后,光未然先生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歌曲反复地唱,群众非常激动,我们都是含着热泪唱的。可惜,当时不知曲作者是谁。”

1959年,作曲家瞿希贤把《五月的鲜花》选作反映“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故事片《青春之歌》的插曲,抗日救亡的场景在“震天的吼声”中激情重现。随着影片的热映,这支歌再次唱响神州大地。

1963年11月23日,一个寂静的深夜里,伴随着音乐,北京汇文学校特级教师阎述诗默默地离去了,年仅五十八岁。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的墓志铭上写着:“三十年辛苦育英才堪为师表,《五月》歌声鼓斗志永留人间。”

《五月的鲜花》不仅仅在抗战时期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而且它已超越了历史时空,被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而常唱常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