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一层1号展厅的“蝶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已开展近半个月,已接待观众2万余人。
该展览将持续到3月31日,春节期间依旧开门迎客。
从天津专程来感受“蝶变”
“蝶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由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通州区委区政府主办,通州区委宣传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通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通过图文展板、视频影像、互动装置等形式,立体化、全景式展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以来,城市副中心蝶变重生、拔节生长的发展成就。
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一组组直观的数据……吸引着参观者驻足观看,沉浸其中。14组同一地点、同一景别、同一视角、不同时间的对比图,更是完美呈现了城市副中心的精彩“蝶变”。
来自天津市的张先生在探亲之余也专程过来参观展览。“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变化太让人震撼了,在生活中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理念带来的变化。尤其是交通,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交通网络越来越密,从我家出门到北京一路高速,只需不到一小时。”
找回曾经校园中的银杏树
“同学们,这就是咱们学校的老校区。还记得北京城市图书馆房顶的银杏叶造型吗?当时咱们老校区的院子里面也有一棵银杏树。”
来自通州区运河中学附属小学的90余名师生走进“蝶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带队的老师正在一张拍摄于2017年的照片前,为学生们讲述原来的校舍。
观展现场人头攒动
这是一张航拍照片,拍摄于三大文化建筑的原址小圣庙村,画面镜头朝向西北方,可以看到成片的民居,这也是少有的小圣庙村全景照片。仔细观看可以看到在成片的民居中,有一栋三层的白色小楼,旁边是一片红绿交织的操场,这就是曾经的发电厂小学,而正在看展的六年级孩子中就有曾经发电厂小学的学生。
北京城市图书馆
2019年,由于三大文化建筑开工建设,发电厂小学搬到了距离原址不远的运河中学附属小学,这次重回故地感受最多的就是曾经在发电厂小学教书的老师。“曾经校园里有一株银杏树,现在校园的位置就是北京城市图书馆,而图书馆的屋顶正是银杏树的模样,看着真亲切。”一位老师说。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展览的重要部分。就在展览的第四单元“近悦远来 心向往之”中,既展示了贡院小学、潞河中学等副中心本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等市级优质教育资源。
通州区融媒体中心策展人柴福娟介绍,展览的第四单元通过展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年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变化,展现副中心十年间的日新月异,群众生活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一场优质的展览,展品和讲解缺一不可。
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邹艳艳是展览讲解员之一,作为一名全程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年变化的记者,她坦言这次展览是对城市副中心进行了一次整合了解。
接到展览的讲解任务是在元旦假期,邹艳艳说:“当时距展览开放只剩一周了,时间非常紧张。”
拿着近万字的解说词赶到展览现场,看着一张张反映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图片,主持经验丰富的邹艳艳深知,只介绍照片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
于是,每天日常工作完成后她就来到博物馆,与策展同事一起商量参观路线。同时联系照片拍摄者,了解背后的故事,给解说词做了不少“加法”。
比如,在展览第四单元中有一张京唐城际铁路建设时的照片。照片中,多名工人手持工具正在拆卸一条轨道。原本解说词中,这张照片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询问过拍摄者后,邹艳艳得知工人们正在夜晚趁着“天窗点”紧急施工,现场正在进行道岔插入工作,为京唐城际和京哈铁路互联互通提供了条件。“如今面对这张照片,我能讲出背后的故事,也能向参观者讲述副中心建设者的辛苦。”
展出的照片很多,如何确定哪些照片应该展开讲解?邹艳艳介绍,这要根据接待参观者决定。
宋庄镇机关第一党支部来观展,前期邹艳艳就着重准备了展览中关于宋庄的内容。“展览第二单元就有副中心三个特色小镇的内容,我就围绕着宋庄小堡村的七色塔开始讲解,介绍以七色塔为中心,周边的艺术家工作室、艺术气息浓厚的书店等。讲解过程中,我从宋庄镇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这个塔当地人也称为‘土生金’。一来一回我也增长了知识。”
目前,邹艳艳已经参与了六次讲解,她说:“身为记者和主持人,我了解的城市副中心比较碎片化,更多的是从采访播报和生活中去了解。这几次讲解之后,我对城市副中心的了解变得全面,而且很有系统性。”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