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农民工罗善善应聘东西湖区城管局驾驶员,入职后才发现居然是垃圾转运车司机。家人朋友纷纷劝他别干了,他却硬着头皮留了下来。
在这个每天嗅着垃圾和机油味的“重口味”岗位上,罗善善却找到了乐趣,因为他总爱琢磨钻研。
20年过去了,他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环卫技改专家,每年能为单位省下30万元设备维保和运营成本。
52岁的罗善善是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服务业发展投资集团市政环卫有限公司大件废弃物处理厂负责人,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省、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今年,他作为基层劳动者代表,赴京参加中国工会十八大。
智能设备也要人“调教”,他用精细保养把设备寿命延长一倍
12月初,记者走进东西湖区废弃物分拣转运中心,见到了忙碌中的罗善善。在中央控制室,他坐在操作台前轻点鼠标,熟练操作全自动垃圾压缩系统。自动对接集装箱、自动压缩垃圾、自动分离集装箱……一箱垃圾从卸料、自动压缩到转运,15分钟即可完成。
“以前靠人工,手动压缩一箱14吨重的垃圾要1个多小时,现在用上智能压缩系统,垃圾压缩实现全自动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罗善善说,随着垃圾处理越来越智能化,对仪器设备精细化保养和维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垃圾自动压缩循环流程,涉及十几个环节动作,环环相扣。全自动垃圾压缩系统安装了30多个信号传感器,将信号通过物联网传输给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精准操控。
“传感器的安装是个大学问,感应距离只有2厘米,远了感应不到,近了反应变慢,甚至失灵。”罗善善介绍,自己通过多次摸索,不断调整安装位置,最终找到了最佳感应距离。
传感器长期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垃圾污染腐蚀,降低反应灵敏度,铁制安装架和螺杆易受到锈蚀,影响使用寿命。罗善善发现这一问题后,将安装架全部改用不锈钢架,传感器则改成直立安装,减少了污染接触面。这一技术改进不仅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一倍,而且灵敏度也更高了。
同样易受到垃圾污染的还有压缩箱主推油缸,运行过程中,污水长时间喷溅到活塞杆上,极易造成腐蚀损坏。
“主推油缸重达1000斤,坏了需要送到外地厂家维修,往返运输耗时一个月,一次维修费近2万元。”罗善善掰着指头算起了账。为了解决这一痛点,他钻到设备空隙仔细观察结构原理,在主推油缸顶部加装一个保护罩,解决了活塞杆易被污染腐蚀的难题。
在机械设备上分布着40多块类似刹车片的耐磨件,厂家提供的配件不耐磨、价格贵,两个月就要重新更换一次。罗善善找到一种高强度耐磨损特殊材料,在车床上自行加工成耐磨件,替代了原来的耗材,将更换频率延长到一年一次。
经过多次微改造和技术革新,罗善善将垃圾压缩设备的综合维保频率从6个月延长到12个月,年均节约20万元设备维保成本。
给垃圾车装水箱解决“跑冒滴漏”难题,他的技改经验在全市推广
“现在经过改造的垃圾转运车,不仅不漏撒垃圾,而且不会‘跑冒滴漏’。”在垃圾压缩转运区,罗善善指着一台垃圾转运车介绍道。
记者看到,在垃圾转运车尾部,有一块长1.8米、宽1米的封箱钢板,每次垃圾压缩完成,封箱板就会严丝合缝合上。
垃圾压缩过程中,由于受力不均,封箱板上下跳动易脱落,造成大量垃圾漏撒地面,每次靠人工清理垃圾耗时3个多小时。
“我们把问题反馈给厂家,他们说解决不了。”罗善善说,他决定自己动手,利用封箱板顶部空间,加装一根钢压条,从上面把钢板按住,成功解决了封箱板易脱落的技术难题。
几年前,因工作出色,罗善善被东西湖区城管局聘任为垃圾运输车队首个“农民工车队队长”,负责车队司机及30多台环卫作业车辆的管理。
由于垃圾转运车辆设计不合理,再加上生活垃圾含水量高,垃圾转运途中不仅“跑冒滴漏”严重,而且污染路面,影响环境卫生,群众意见很大。
罗善善多次跟车实地观察,反复试验,对垃圾转运车进行改造。他在车箱尾底部焊接安装一根U形槽,在车辆底盘中部安装一个300升容量的污水箱,用一根4米长的软管将垃圾车内污水引流至污水箱,杜绝了垃圾转运“跑冒滴漏”问题。
小办法解决了大问题。罗善善摸索的这个改造经验在全市环卫系统推广。
从“偷师学艺”到传帮带,他教的徒弟也成了劳动模范
走进罗善善劳模创新工作室,操作台上摆放着台钻机、钳台等小型设备,墙上悬挂的扳手、钳子、螺丝刀、卷尺等几十种专业修理工具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副压缩机工作时油温过高,造成设备自行保护停机,影响生产。”近日,罗善善在工作室与徒弟陈贤斌、赵国强讨论技改方案时,两人反映生产中发现的问题。
“要加装液压油散热装置,比如风扇或水箱,使油温保持在正常水平。另外,可以考虑操作时减少副压缩机运行频率,防止油温过高。”罗善善建议。两人听后频频点头,认为建议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2021年,武汉市总工会命名成立罗善善“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该中心也成立“名师带徒工作室”,激励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挥劳模示范作用,更好发挥个人技能专长,带动环卫行业职工技能提升。
“依托这个工作室,我们每周二、周四组织开展师带徒培训和技术研讨活动。每个月师带徒实操不少于3次。”罗善善介绍,工作室现有成员8人,其中5人是自己带出来的徒弟。
“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师傅都手把手教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赵国强说,正是在师傅的传帮带下,自己快速成长,职业技能不断提升,获得了“武汉五一劳动奖章”。
早年,罗善善从汉川农村来汉打拼,曾在东西湖吴家山经营一家汽修店,后来因市场不景气便退出了,转行成为一名长途客运司机。
“我干过汽修,跑过多年长途,喜欢琢磨机械设备。”罗善善说,一般汽车遇到小问题,他都知道故障原因,尽量自己动手维修,养成了好习惯。
2003年,他成为一名垃圾转运车司机。最初,罗善善发现,单位的垃圾转运台没有专门的维修人员,每逢遇到故障都要请人来修。“要是自己会修就好了。”他说。后来只要遇到维修人员,他就跟在后面仔细观察,不懂就问。维修人员走了,他就钻进转运台,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摸索。
多年下来,他靠着“偷师学艺”,自行钻研,逐渐掌握了环卫设备维保技术,成为环卫技术能手。
“自己掌握了技术,不能藏着掖着,还要通过传帮带,让更多人掌握技术,只有这样,城市的环卫事业才能不断进步。我会把这项工作一直干下去、干到老。”罗善善坚定地说。
文/谭德磊 贺鹏 覃红梅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