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文明起源 良渚等考古项目有新发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9 14:46

今天(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江苏常州寺墩遗址、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4项考古研究最新进展,这些考古项目展现出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地区的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 反映聚落管理和城市营建理念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开展“良渚遗址核心区聚落考古”和“外围水系研究”,近年来取得新突破。

微信图片_20231129144036.jpg

出土冠状器

其中,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新发现,初步廓清良渚遗址群,经历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设散点式聚落,到规划建造水利系统、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构筑带有城墙、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良渚人群聚落管理和城市营建理念、信仰体系不断成熟的演进过程,显示出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寺墩遗址 反映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进程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以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距今约5500—4500年。该遗址以一处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

微信图片_20231129144041.jpg

发掘区航拍

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2019年以来,南京博物院持续开展寺墩遗址考古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

寺墩遗址崧泽文化遗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已发现墓葬区、干栏式建筑、水井等遗存。其中墓葬共40座,北部墓葬等级较高,随葬器物在30件左右,出土有璜等玉器。位于墩东台地的水井内,出土6件漆彩陶壶,以红、黄、黑三彩绘制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陶壶最为精美。

微信图片_20231129144046.jpg

出土器物

寺墩遗址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

城河遗址 展现新石器时代水资源管理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一处重要城址,距今约5100—4500年。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联合在城河遗址北部、西部、王家塝地点开展了系统考古,并取得重要收获。

微信图片_20231129144052.jpg

城河遗址鸟瞰图

在城河遗址城外泊阳湖、邓关台地点,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水坝遗迹,初步探明遗迹横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长260米,西最宽处为39米,可能用于拦截城河支流水资源、形成蓄水区,水资源可借助人工沟进入城内,实现城内旱季供水、涝季排水。城河遗址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人群,通过建造一系列水利设施,调控古城用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展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

微信图片_20231129144057.jpg

蛋壳彩陶杯

城外北部的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考古工作表明,古人平整土地、营建墓地,并举办仪式活动,最终墓地南部逐渐演变为生产生活场所。同时,揭露出各类形式的独木棺墓、“一棺独享”的大墓、棺椁齐备的小型墓葬、小型合葬墓等。王家塝墓地多种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社群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化现象,提供了探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的新证据。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 聚焦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

2021年,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研究为核心,积极探寻南岛语族起源的线索,目前取得重要进展。

微信图片_20231129144102.jpg

遗址位置图

东南沿海,是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重点地区。项目启动后,已系统发掘了浙江井头山遗址,福建平潭岛西营、壳丘头、东花丘和龟山遗址,海南湾仔头和内角等遗址,初步构建了东南沿海与岛屿地区距今约8300—3000年的时空框架和社会结构。

距今约8300—7800年的井头山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丰富的泥蚶、海螺、牡蛎、海鱼脊椎骨等遗物,提供了古人开发海洋资源的直接证据。

微信图片_20231129144108.png

代表性动物遗存

距今约7300—6500年的西营遗址,为一处小型聚落,人骨分析显示出生活在这里的族群与中国南方、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壳丘头遗址,属中型聚落,距今约6500—5000年,遗址内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分区清晰,文化面貌显示出台湾海峡两岸存在文化关联。

在西营遗址、壳丘头遗址,还发现了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

微信图片_20231129144113.jpg

东花丘遗址陶器

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距今约4000—3200年,其聚落等级高、规模大,仪式区、公共活动区、生活区合理布局,表明这一阶段沿海史前人群社会的组织形态、生存模式。

上述研究深化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史前农业文化向东南亚岛屿地区扩散历程的认识,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

供图/国家文物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考古新发现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2023年度重要进展发布
央视新闻 2024-02-27
山西展出纵跨4000余年“龙文物” 窥见中华文明起源
中国新闻网 2024-02-03
宁波发现两处古遗址 年代最早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
中国新闻网 2024-01-02
宁波发现两处古遗址 年代最早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
中国新闻网 2024-01-02
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有哪些突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10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 5800年前进入文明起源加速阶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0
国家文物局:“多学科协同研究”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9
湖北一遗址新发现“水坝”遗存 见证史前治水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3-1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