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一个远古江南
中国青年报 2023-11-09 14:08

说到江南,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自古繁华。即便是文化人把目光再拉远一些,大概也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那样:“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再久远一些的江南什么样?11月8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观众开放。展览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描绘出一幅远古江南的图景。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半个世纪前的浙江宁波余姚。余姚依山傍海,姚江,是余姚的母亲河,传说上古时期的虞舜出生于姚江边,所以又称舜江。虞舜存在于传说与典籍,而河姆渡遗址,可以“历历在目”。

1973年,河姆渡遗址初露端倪,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片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迹,以及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经过50年的考古发掘,姚江两岸已经发现了20多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如慈湖遗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

饭稻羹鱼作为江南水乡的传统饮食方式,其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河姆渡先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采集、家畜饲养,保证了食物来源。在展览中,我们甚至能看到20节整整齐齐的金枪鱼脊椎骨,出土于田螺山遗址,距今7000-5000年,也不知道先民当初吃的是刺身还是烧烤。

一件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猪纹陶钵,是首次在北京展出。陶钵方形平底,四角弧圆,陶瓷界有句话“十圆不如一方”,这证明河姆渡人的制陶水平已经相当不错。陶钵外壁上,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一只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的猪的模样。尽管小猪养大了大概率还是会被吃掉,但不妨碍人们在生活中对它持有的朴素审美和浪漫情趣。

河姆渡文化还改变了一些“常识”,比如,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只有中原,比如,中华民族并不只是面朝黄土的农耕。

中国东部沿海面向太平洋,有着1.8万公里长的陆地海岸线,占据着从北纬20度到42度的良好区段,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考古上已发现数百个海岸贝丘遗址,见证中国海洋文化的深厚历史。然而,大部分遗址集中在距今6500-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内陆地区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相比,显得有些单薄。

事实真是如此吗?对河姆渡、田螺山,特别是井头山等几处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可以清晰重现这里1万年以来典型的沧海桑田式的环境变迁,以及先民适应海洋、开发海洋的最初足迹。

发现于2013年的井头山遗址,曾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沿海地区,乃至全世界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一种以贝壳作为地层主要包含物的遗址——笔者注)。8000多年前的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是六七千前的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缘,也是中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的源头。

最新考古发掘结果显示,井头山遗址范围达两万余平方米,堆积最大厚度在两米以上。从出土的蚶、螺、牡蛎、蛏、蛤、蚝的堆积物来看,井头山先民的日子过得挺不错。当人类繁衍到距今5000年以内的时候,农业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稻米逐渐成为主要食物来源,贝丘聚落就越来越少,最终全部湮没在海岸之下。

历史从来不是片段的,而是连续的,河姆渡文化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是连接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关键节点。有些东西已经沧海桑田,但这片土地上的人望向海洋的目光,或许从未改变。

学生时代,我曾在一个阳光明媚、做完作业的周末,心血来潮,来到离家并不太远的河姆渡遗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并不太懂干栏式建筑、稻作文明这些专业词汇,却还是深深地记住了——因为那些建筑我依然能在现实中看见,而米饭更是每天每顿都吃。文化的细节,在普通人的日常,传承的表征可以宏大叙事,也可以毫无察觉而俯拾皆是。

文/蒋肖斌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寻访|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凝眸D3:“青睐”探访良渚古城遗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在河姆渡,与“阿姆”来场跨越7000年的对话
浙江日报 2024-02-10
浙江宁波发现陈王遗址 出土遗存年代从史前延续至唐宋
中国新闻网 2023-12-10
浙江余姚新发现一处古稻田遗址 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
央视新闻 2023-12-08
北京视点 |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国博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7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国博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7
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遗址 已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9
河南安阳发现距今约7800年的聚落遗址
新华社 2023-03-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