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发布《关于禁止携带餐食进入教室和课堂的通告》称,为了创建良好的文明课堂和学习环境,实现早餐回归食堂,文明回归课堂,全院开展“禁止早餐进教室和课堂”专项活动,拟从9月18日(星期一)起,禁止携带餐食(饮用水除外)进入教室和课堂。(9月6日 澎湃新闻)
大学生本应引领时代风潮,成为“文明”的最好注解。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有悖文明精神的糗事屡被曝光,一些大学生被贴上了“精致利己”的标签。南京邮电大学从教学区“禁食”入手,着力建构大学生“舌尖上的文明”,是引导规范大学生“吃好喝好”的有力举措。
矫正大学生不雅“吃相”,教学区“禁食”刚性原则固然不能缺席。但是,只有从“心”出发,标本兼治,方能起到应有效果,建好“舌尖上的文明”。
“食不言,寝不语。”吃喝拉撒睡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全方位、多方面、文明得体的行为习惯是避免“吃相”难看的背景支撑。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上课、自习、锻炼、食宿等进行规范管理,给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教育引导他们养成文明得体的行为习惯,树立当代大学生阳光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形象。
大学生舌尖上的“乱象”是中小学“唯分数”“唯考试”“唯升学”结下的涩果。“三唯”之下,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分数”,中小学生“吃相”教育沦为鸡肋。考入高校,“上岸”的是分数,文明就餐很可能没“上岸”。因此,给大学生补好“食育”课,讲好中华文明饮食故事,是避免“吃相”难看的重要一环。可通过专题报告会、辩论会、知识竞赛及网上展播等形式,给大学生补习饮食礼仪常识,普及饮食文化知识技能,培养其文明就餐的意识和习惯。
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不雅“吃相”折射了他们偏狭的时尚观,是对自由精神的误读。自由永远都是有条件的自由,不管何种理由,进入教学区大快朵颐都不可能成为大学生活学习的时尚。同样,制造嗅觉污染,干扰他人正常教学活动,给保洁带来不必要负担,“自由”也不是挡箭牌。
基于此,高校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小事入手,从细节落实,努力矫正一些大学生跑偏的“三观”和“精致利己”取向。大学生管理组织、辅导员、教师要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科学评估他们的心理认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引导其重回健康高雅、文明得体的饮食之“道”。
作者/吕建,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