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局长撰文:以防震减灾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学习时报 2023-08-18 08:44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主题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国地震局党组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走深走实,引领地震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把握,将党的创新理论切实转化为推动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实际行动,努力以防震减灾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坚强党性牢牢把握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正确政治方向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新征程上,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就有了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就有了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两个确立”是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为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实践证明,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百年征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回顾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我们党始终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防震减灾能力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震监测预警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全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防震减灾奋斗目标,成功应对处置了云南漾濞6.4级、青海玛多7.4级和四川泸定6.8级等重大地震,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防震减灾现代化新实践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两个确立”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必然选择,为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防震减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创造性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确立我国“大应急”管理体系,亲自部署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战略行动,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了对防灾减灾救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为防震减灾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思想密码和理论宝库。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地震系统自发凝结、自觉坚守、始终拥护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为锚定防震减灾现代化奋斗目标一以贯之、接力推进注入最大动力。

“两个确立”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遵循,为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指引正确方向。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目标越是远大,风险挑战越是严峻,使命任务越是艰巨。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强调“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服务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地震部门肩负的光荣使命。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复杂条件下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确保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走得通、行得稳,确保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以高质量发展探索防震减灾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自觉践行,从中找方向、找方法、找思路、找遵循,贯穿和运用到想问题、办事情全过程,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更高标准、防震减灾基本业务和保障服务更高水平、地震科技创新和人才更高“智”量、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更高效能、防震减灾开放服务更高格局、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更高要求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完善构建涵盖“四大体系、六大能力、三大建设”的防震减灾事业布局,积极探索防震减灾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以健全防震减灾四大体系为关键。健全现代化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围绕风险信息感知、情景构建、风险服务等关键环节,推动地震重点危险区、大中城市和城市群、乡镇房屋设施、国家重大战略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以及海洋等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健全现代化的地震基本业务和保障服务体系,把握住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盘”,进一步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探查区划评估能力,提高地震应急响应保障工作成效,在立足基本保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防震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健全现代化的地震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坚持科技兴局、人才强局,扎实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建设开放权威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开放融合、支撑引领和充满活力的地震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健全现代化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依法发展防震减灾事业制度体系,推进依法行政,筑牢防震减灾基层基础,构建法制完备、多元共治、善治高效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

以提升防震减灾六大能力为基础。夯实监测预警能力,大力推动地震监测站网转型升级,提升震情监测预警能力,实现监测智能化和服务网络化,逐步形成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趋势研判能力,坚持统筹地震长中短临一体化,落实“块、带、源、场、兆、触、震”的预测思路,健全完善长中短临预报业务体系。提高“两源”探查能力,持续推进地震构造环境探查和承灾体风险调查,推动城市震灾风险情景构建平台建设。推动重点危险区预评估、重大工程地震安评等风险评估业务常态化制度化。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地震动参数区划,进一步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持续提高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推动地震科普社会化、数字化、趣味化。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大震应急准备技术支撑,开创“防震减灾+”服务新格局,切实提高服务保障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为龙头,完善“一场一室一中心一基地”地震科技创新平台顶层设计,深化开放合作,建强人才队伍,立足使命导向,强化有组织科研。

以加强防震减灾三大建设为保障。加强党的建设,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政治定力,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深入推进地震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制度建设,坚定不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着力推动将防震减灾核心业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地震监测中心站和科研单位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激发干部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完善领导班子高质量建设工作思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落实全国应急管理干部实战大练兵方案,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力度。实施人才规划,加强高端人才递进式培养,构建引领型、体系化、贯通式人才发展新格局。

在忠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中建新功,以防震减灾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赋予防震减灾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使命。我们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保持高度警醒,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强化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和应对准备,奋力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切实担负起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政治责任。

坚决扛起防范化解大震巨灾风险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维护国家安全大局。地震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提高防大灾、救大险能力。强化大震巨灾风险防范。加强地震趋势研究,强化预报预警服务,不断提高中强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组织调查大震危险源和承灾体风险源,扎实做好重点地区、重要地区和重要时段地震安保服务。提升大震巨灾应对处置能力。着眼极端情况落实防大震救大灾准备措施,统筹做好大震巨灾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应急备勤,指导服务地方政府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应急准备,努力减轻重大地震灾害损失。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地震安全保障,强化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震灾风险防范,推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雄安新区、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地震灾害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着力夯实全社会防震减灾基础,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地震部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提升抗震设防能力水平。推动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匹配的抗震设防标准,着力提升城市“高地大”建筑、乡村房屋、生命线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地震安全韧性。完善防震减灾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推动修订防震减灾法,修订地震烈度区划,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体系,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精品化生产、智慧化传播、社会化协作、国际化发展、法制化保障,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加快构建“防震减灾+”新格局,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防震减灾服务供给。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实施“防震减灾+重大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等服务新模式。推动省级地震部门深化改革赋能增效促发展,找准主攻方向,提升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深度融入“全灾种、大应急”体制。健全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抗震救灾保障服务机制,完善上下联动的地震应急服务响应机制,推动完善地方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多方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高校院所合作,推动地方政府责任落实,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科技创新和信息共享,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为国际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防震减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地震减灾交流合作,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实施风险识别、创新探索、信息联通、人文交流四大行动。打造世界地震科技创新高地。依托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重点项目,打造我国主导的开放创新平台,汇集国际智力,逐步形成世界地震科技创新高地,拓展技术交流、合作和服务,带动中国标准和规则的国际联通。积极参与国际防震减灾事务。全面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提出中国建议和中国方案,增强我国在世界防震减灾领域的话语权和引导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系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人民日报 2024-07-19
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 2024-07-01
海淀区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8
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求是 2024-03-17
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1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光明日报 2023-12-26
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人民日报 2023-12-21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前景光明
人民日报 2023-09-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