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尽调“诚意金”刺激行业神经 投融“对峙”揭开“啃硬骨头”困局
中国证券报 2023-08-14 10:15

“先付‘合作诚意金’1000万元,再尽调。”近日,一家创业公司的调研声明在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引起投融资双方激烈论战。

绩优创业者面对络绎不绝的投资人前来拜访,分身乏术,提高门槛;投资人面对周期长、风险大的高科技项目,出手谨慎,“调”而不投。投融双方剑拔弩张,将积怨已久的矛盾摆在台面上公开对峙。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国内先进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逐渐步入深水区,硬科技领域剩下不少“难啃的硬骨头”,逐利性资本打法逐渐难以适配高新技术企业的生长诉求。业内人士表示,硬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完善、全局性的制度予以支持,需要投资机构(GP)的产业挖掘能力,需要出资人(LP)的资本耐心和长期信心,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对早期股权基金进行投资牵引,也需要多元化的投资退出渠道。

一纸声明揭开投融矛盾面纱

“我们更希望‘闪婚’,而不是先‘恋爱’。”创业公司领存技术日前更新的融资尽调声明彻底“火”了。其中,1000万元尽调“合作诚意金”是该声明备受争议的焦点。

一家公司对外融资,投资机构前来调研需要先付定金的模式,在业内并无先例。

领存技术在声明中表示:“前期,我们会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如果认可项目,希望有诚意的投资人能够先付‘合作诚意金’1000万(元),收到诚意金后,各种尽调资料的提供和其他投资人关心的问题将查漏补缺不遗余力地支持。”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领存技术这一调研模式的讨论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是以投资机构为主的反对阵营,他们认为,项目没有通过投决会,打款不可能,甚至认为创业公司在哗众取宠,想要重塑行业规则。

另一边则是以创业者为代表的支持阵营。“创业者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天天陪机构聊,最后机构不投,不投的原因不是因为企业不行,而是因为机构没钱或机构内讧。”一位创业者对记者说。也有创业者表示,不少机构明为调研,实为竞争对手套取信息。

领存技术的一纸调研声明,揭开了当下股权创投行业投融双方普遍存在的矛盾——优质创业公司被机构“踏破门槛”,创始人陷在机构的调研中分身乏术,投资机构真正出手投资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一位资深FA(投融资中介)表示,一般情况下,在机构调研面前,企业最终要成为一个“赤裸的人”。

当一家投资机构决定调研一家企业后,会先给企业发送尽调资料包,企业据此进行案头资料准备,企业准备尽调资料包一两周是正常的。当企业融资轮次越来越多时,尽调资料包对大部分机构可以通用,不同的机构若有其他特殊要求,企业会额外补充。

接着,机构将对企业高管进行访谈,创始人、财务总监、技术负责人等高管都要聊一遍。此外,机构会到现场查看企业的产品、工厂、核心专利证书、客户合同订单、销售发票、IT系统等。“现场调研一般在1-3天,机构的要求企业基本上都要满足,理论上除了非常特殊的核心机密外,企业没什么信息可以保留。”上述FA表示。

“越是市场上有名的项目,一大堆机构托关系找上门来,创始人怎么拒绝?”该FA表示,业内比较火的项目,每轮融资几十家、几百家机构登门拜访是常有的事。

但另一方面,投资不是简单的生意买卖,一笔投资少则百万元多则上亿元,GP为LP代客理财,尽调是每一笔投资前的必需环节。“没有看到产业链和论证商业计划前,投资的态度既不激进也不否定,仍旧保持观望。”某投资机构合伙人对记者表示。

“无论何种原因,投资人尽调完不投资对于融资企业来说,不仅是希望落空,还会影响内部士气,影响供应商、客户对企业的看法甚至是商业竞争秘密泄露。”领存技术创始人楚一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圈内部也经常会共同讨论和分享某个项目,如果该项目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完成融资,即使从没看过此项目的机构也会形成一种成见——项目大概率不行,这对融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机构博弈“确定性”

其实,投融双方的这一矛盾在行业早就存在,但此前双方不至于因此走到剑拔弩张的对立面。记者了解到,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既包括大环境下,投资机构出手日趋谨慎,也包括在高端制造业发展步入深水区之际,硬科技项目资源较为稀缺,资本拥挤在确定性较高的项目上。

某国资产业基金募资负责人表示,其所在的机构2023年以来没有投出一家企业。“并非机构没钱,也不是没有好的企业。出资人在各种层面对投资的限制很多,对于我们来说宁可不投,也不能投错。”他表示。

根据执中ZERONE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计3849只基金完成登记备案,较2022年同期下降3.78%;总注册资本达1.43万亿元,同比下降5.71%。

“投资出手频率低的原因在于机构对全球经济走势没有明朗的判断,大家在等转机来临。”FOFWEEKLY合伙人周瑞智对记者表示。

更具体来看,在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先进制造业等现代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投资进入“硬核科创”时代。

“随着科创板的设立,很多科技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今年以来,硬科技领域剩下不少‘难啃的硬骨头’,比如工业基础软件的技术突破,这些公司实现财务回报需要很长的周期。而国内资本市场整体更希望获得快速回报。”聚合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李旺表示。

在周瑞智看来,许多投资机构在TMT投资时代的认知优势在消失,其所积累的投资方法论在失灵。过去投资通过资本驱动追逐高增长企业,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运营而非技术,许多互联网企业在刚开始时商业模式可能是个很简单的运营平台,通过资本一轮轮加持,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它才开始逐渐积累一些技术或数据。但如今,以光刻机行业为例,这不是一个单纯砸钱就能做成的行业,它需要资本长期耐心投入和陪伴。

“这两年的初创企业越来越少,很明显创业项目不够多了,转来转去都还是那些项目。”泽正投资合伙人对记者表示,投资决策委员会决策时只关注“确定性”,对未知和新鲜的事物风险容忍度比较低。因此,大量的资本拥挤在有确定性的赛道上。

周瑞智表示,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技术路径和发展方向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哪些技术在哪些人和企业的手里是相对清晰的,不同机构之间在投资时拼的是对这家企业过去的积累。

在珩昱投资合伙人曹龙看来,虽然在过去几年的双创大潮中涌现了众多的科技创业企业,而且市场上的资金方也非常活跃,但是真正具有高价值的核心资产仍是小部分。今年股权投资市场上多数资金追逐少数项目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优质项目在谈判地位上的话语权更大。

他认为,对投资机构而言,投资已经不仅是拼认知、拼资金,更是拼资源、拼产业。在优质项目的竞争上,投资机构需要体现出更强的综合实力,方有可能得到企业方的接纳。

良性投资生态亟待建立

“可持续的科创领域早期投资不可或缺,但硬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完善、全局性的制度予以支持。”李旺表示。

上述国资产业基金募资负责人认为,市场各方应当对高新科技企业多些包容,一方面对科技企业给予更多的风险容忍度,另一方面以更长的周期陪伴科技企业的成长。

“国内大多数LP会要求基金5年或者7年退出,基金到期后如果企业没有上市,创业者则面临回购的巨大压力,不乏有经营不错的企业因此倒闭,GP则面临投资失败的风险。”楚一兵表示,科技创新是长期积累、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投资对短期套利的追求,逼迫创业者放弃长远的技术发展规划,选择短期盈利的创业打法,把上市当做最核心经营目标,对国内的科技创新会形成伤害。

李旺表示,目前,相关部门在鼓励高科技民营企业方面相对碎片化,投资中机会主义比较多。此外,良好的科技产业生态需要退出渠道多元化,毕竟IPO不可能是无限的。例如,通过并购使得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纵观科技史,技术点的分布是碎片化的,大量的科技巨头公司,是通过资本并购将大量的小公司拼接起来,慢慢成为一家大型公司。在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还存在优化空间。

泽正投资合伙人表示,可以大力发展并购基金,将市场上小而美的标的进行并购,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提升科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无论是LP还是GP应该都已充分认识到一点,股权投资已经不再是一个神秘的‘高大上’的行业,而是已经成为一个直接链接实体经济的‘接地气’的服务行业。”曹龙表示,充分了解实体经济,为企业家提供全方位支持,才是下一阶段股权投资得以立足的基础。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