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区昔日“红色沙漠”成为生态绿洲
“以前村里有2000多座崩岗,一下雨,土层流失形成泥石流,村民们苦不堪言。如今,崩岗沙洲变成了绿洲良田,变化太大了!”在赣县区白鹭乡小路农场,脐橙树漫山遍野,枝头的花香扑面而至。6日,农场主人谢小路对当地发生的变化感慨颇深。
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及历史原因,赣州是我国南方崩岗侵蚀最严重的地市之一,曾被国内外专家称为“红色沙漠”,红色大地“伤痕”累累。崩岗分布广泛,侵蚀危害严重,是赣州生态的短板和弱项,也是该市水土流失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赣县区昔日“红色沙漠”成为生态绿洲
“崩岗作为一种最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危害巨大,是治理‘顽疾’。”赣县区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邱欣珍告诉记者,赣县区白鹭乡、田村镇交汇处的“金钩形崩岗群”,是我国南方崩岗侵蚀最为剧烈、集中连片、崩岗成群区域之一,崩岗群连片面积达7平方公里。
在赣县区金钩形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保留了部分崩岗区域,记者看到,一块块山体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密度高、沟谷深,如同“地质疮疤”横亘在青山间。
而在示范园对面的白鹭乡小路农场,条条平整的绿色条带在沟壑纵横的山地里铺展绵延,梯带上种着一排排脐橙树,坡面上是成片的青草,每隔一段距离,导水沟四纵八达。“目之所及的每一棵树,几乎都是治理崩岗后人工种植的。”邱欣珍说。
昔日“地质疮疤”缘何成为生态绿洲?据了解,近年来,赣州市运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崩岗问题,采用“生态修复型、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三种方式推进崩岗治理,探索了一套优环境、富农民、美农村的成功经验。
赣县区金钩形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崩岗区域
曾经饱受崩岗侵害的瑞金市永红村也成了山村林果开发基地,山顶植被郁郁葱葱,山腰梯田上一棵棵果树林立,山脚下鱼塘与山水相映,山林间一条条竹节沟、沉沙池沉积着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这种“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靴”的水土保持措施,为赣州市乃至全国提供了水土保持的“赣州智慧”。
记者从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了解到,“十三五”以来,该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38平方公里,治理崩岗4900余座,其中2022年新增治理崩岗1600座。
如今,“红色沙漠”经过系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一跃成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优质的生态资源、健康的山水生态、浓厚的水保文化,在共同描绘着美丽赣州绿色发展的生动图景。
“今年我们将从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强化信息科技赋能、推进治理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入手,奋力打造全国水土保持先行示范区‘赣州样板’,让赣州‘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黄菊兰说道。
文/朱莹
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