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别再让“强偷”隐私的APP作妖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31 15:32

“这条新闻里面的那个人和我有点像,你快点打开看一下!”2019年6月的一天,一直在躲避前男友骚扰的女孩突然收到前男友发来的一条新闻链接,她随手点开,却不知位置信息已被泄露。前男友追踪而至,女孩不幸遇害。这是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检察院日前披露的一起故意杀人案。(3月30日工人日报)

这几天,广州一女子在地铁上的照片被AI“一键脱衣”,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无端被造谣拍裸照可能让人面临“社死”之虞,而女孩因“点链接”暴露地址的后果则是直接被杀害,同样令人不寒而栗。

是谁泄露了女孩的地址信息酿成惨剧?从2019年到2022年,姑苏区检察院通过立案监督,挖出故意杀人案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找出了背后隐藏的帮凶——某款“强偷”隐私并出售的APP。

移动互联网时代,APP成了人们的必备工具。出于商业运营的某些“需要”,一些APP“越界”收集个人信息、侵犯用户隐私令公众深受困扰。该案中“强偷”隐私的APP更是令人防不胜防:这款APP的经营者以个人名义注册某地图开发者账户,获得该地图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使用权。用户支付服务费后,经营者通过编写网页代码,将地图API嵌入新闻链接。用户将该链接发送给被定位者,点开后会收到一个“是否同意使用您当前位置”的提示弹窗,无论点击“是”或“否”,其实时位置都会被瞬间精准确定,并传送给付费用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整个过程中,APP没有设置隐私协议,也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如此利欲熏心理应依法严肃追责。该APP经营者赵某、黄某被抓捕归案,后被移送审查起诉。

侵犯个人隐私的APP经营者被绳之以法,可谓咎由自取,但这件事却值得引发进一步深思。据悉,从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期间,该APP非法提供或者出售公民个人行踪轨迹信息4572条,违法所得83851元。这些被泄露的信息有没有引发不良后果?如果不是承办检察官发现端倪并一查到底,这款APP还会作妖到啥时候?收到“神秘”链接之后,除了个体要保持警惕别轻易点击,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以后还会不会冒出类似的APP?

去年,媒体曝光的透明APP不法软件,令人记忆犹新。据报道,透明APP在后台长期开启,不仅额外消耗手机电量、流量,频繁弹窗推送广告,还会诱导下载恶意扣费,一些恶意软件甚至诱导用户开启麦克风、摄像头等权限并进行键盘记录,窃取用户照片、通信录、短信、位置等个人隐私,成为实施电信诈骗等违法活动的工具。

为了利益不惜各种作妖的APP,该如何整治?除了事后严惩,更要防范未然。

令人欣喜的是,针对APP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等问题,近年来相关部门连续推出重磅举措进行整治APP。2019年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2021年工信部对208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持续推进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2021年12月,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对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治理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作出了进一步规范,用更精细制度给APP收集个人信息和算法推送戴上紧箍咒。

一再被曝光的APP乱象,警示软件应用商店要把好准入关,监管部门更要不断扩大APP监管平台数据采集范围,提升监测能力和技术检测水平,加大处置和曝光力度,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监管。只有从监管部门到APP应用平台都能尽好自身职责,依法惩处开发者和把关不严的相关应用软件商店,切实提升违法违规成本,才能以儆效尤,有效清除那些违法违规APP的作妖空间。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