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出“土味”:走近阿语版《山海情》译配团队
新华每日电讯 2022-12-16 12:07

讲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热播剧《山海情》阿语版,近日将在阿联酋、埃及、苏丹等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中国西北乡村史诗般的壮阔变迁、宁夏与福建携手相助的“山海”深情、中国人披荆斩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将打破语言与文化藩篱,进入阿拉伯国家观众视野。

“土味”宁夏话与闽南语的碰撞,在阿拉伯语中如何呈现?阿拉伯国家观众是否也会为德福和水花这对青梅竹马的最终错过而遗憾?那些让国内观众追“上头”的情节是否也会牵动海外观众的心?请看译配团队解码这别具风味的《山海情》。

译出阿语里的“土味儿”

从“村”到“葱”,从“小孩”到“碎娃”——《山海情》的故事发生在宁夏,独具特色的西北方言赋予了全剧真实感与生命力,在国内播出时让许多年轻观众直呼“上头”,却也成了译配组成员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保留“土味儿”,又能贴近阿拉伯国家受众?

“翻译很有挑战,首先要迈过多道语言的‘坎儿’。”阿语版《山海情》译制团队总负责人、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阿语专家马学军说,团队先安排中国“字幕君”将剧中宁夏和福建方言转化成普通话,再由外国成员翻译成阿语,最后由国内阿语专家进一步审校,确保翻译准确。

“为了更接地气,我们特地选用了海湾国家影视剧流行的方言进行译配。”马学军说,阿语比汉语音节多,同一个词听起来更长,逐字翻译会让台词听上去“烫嘴”,因此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团队对台词进行了简化,整个台本打磨了4个多月。

剧中宁夏话和闽南语的碰撞制造了很多笑点,如宁夏当地干部把福建援宁干部陈金山说的“治沙”听成“自杀”,“菌草”听成“金草”,让观众一边着急上火,一边乐得上头。然而,这段方言“对决”却难倒了字幕组。来自苏丹的字幕组成员周阳告诉记者,他们只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少了谐音的趣味,但配合人物互相听不懂的表情,我相信观众还是能体会那种幽默感。”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背后还指代着一整套文化系统,因此两种语言的互译很难完全找到对等表述,字幕组更注重如何在“信”的前提下,实现“达”和“雅”。例如《山海情》片尾曲歌词中多次出现“花儿一唱天下春”,这里的“花儿”是种西北民歌形式。“这是阿拉伯人不熟悉的。”因此周阳将“花儿”译成了“幸福”,并配合花儿高亢悠长的节奏韵律优化了歌词,让阿拉伯国家观众也能领略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文化有差异,对一些事物的接受“尺度”也不同。“比如西北方言里的一些俗语,非常贴合特定人物的身份和情绪,很鲜活,但阿拉伯国家受众可能会心理不适,所以我们换成了相同情境下阿拉伯人习惯的表达。”字幕组阿语专家沈希龙说。

除了字幕,配音也是《山海情》“出海”成功与否的关键。《山海情》配音制片(阿方负责人)阿德南告诉记者,每个角色他们都至少选3个人适配录音,再选出声音最接近的。“筛选的标准就是要能够专业、娴熟地表达感情,让观众感到配音演员就是演员本人。”由于剧中人名、地名都是音译,对配音演员来说发音口型的控制有难度,一开始他们总是分不清“涌泉村”和“玉泉营”,要反复练习。“但从成片效果看,配音整体很成功。”阿德南说。

看见不一样的中国

参与译配的外国成员是阿语版《山海情》的“第一观众”,剧中展现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的贫困景象与他们脑海中对中国的认知不同,而村民为美好生活付出的努力、闽宁两地携手互助的情谊同样触动了他们。

“之前我印象中的中国是个制造大国,经济实力雄厚、人口众多,事实上很多阿拉伯人都是这样认为的。”30岁的周阳说,他从小看成龙的功夫电影长大,经常和邻家小朋友模仿那些武打动作,以为中国就像电影里一样“遍地高楼大厦”,来到宁夏后也一直在首府银川居住,因而对《山海情》中很多情节感到诧异。例如,看到涌泉村三兄弟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时,他感慨道:“没想到中国曾经那么不容易。”

剧中的涌泉村并没有“涌泉”,而是极度干旱不宜生存之地。宁夏决定通过“吊庄”移民把大山深处的村庄“吊”到黄河之畔,帮助他们在荒滩上重建家园。然而风沙、缺电、蘑菇滞销等重重挑战不断“劝退”村民,村支书马得福面临一个又一个棘手难题,这让马得福的配音演员萨米尔·苏发福也跟着“上头”,甚至“入戏太深”。

今年32岁的萨米尔·苏发福毕业于叙利亚戏剧艺术高等学院表演系,和马得福年龄相仿。“我总是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我进入他的角色,我也被那些不听他劝的村民的话激怒过。我甚至对自己说,我就是个配音演员而已,算了,管他呢。但看到他那种持之以恒,就会被他感染。坦率讲,我应该向他学习。”

萨米尔·苏发福在配音时,会随着马得福的年龄调整音色,从一开始的年轻有力变得更成熟沉稳,在这过程中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个角色,他认为马得福有种身处绝境依然心存希望的精神。“他坚持到底,最终走向成功,这应该就是这部电视剧想要呈现的吧。中国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希望,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经济强国。”

《山海情》在国内播出时,“水花姐”这一角色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这个历经坎坷的农村妇女在父亲逼迫下结婚,丈夫却因意外瘫痪,她用一辆板车拉着丈夫、女儿和全部的家当,7天7夜走了400多公里到金滩村谋求出路。字幕组29岁的摩洛哥姑娘宝云被水花的乐观坚韧所打动。“她很了不起,生活再难,她也没有放弃残疾的丈夫,而是努力奋斗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除了剧情和角色,让外国译配成员赞叹的还有中国演员的演技。今年11月,演员热依扎凭借水花一角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周阳很激动,之前他参与阿语版《甄嬛传》的翻译时就很喜欢热依扎饰演的叶澜依,一开始看《山海情》时他完全没认出来水花和叶澜依的饰演者居然是同一人。“热依扎的说话、动作、走路姿势等等,让我以为她就是在那个地方出生和长大的人,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太厉害了。”

共筑中阿“友谊桥”

近年来,我国影视剧质量不断提升,已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对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11月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报告(2022)》指出,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电视剧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年代剧、青春偶像剧都受到阿拉伯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目前,阿语版《山海情》已在苏丹舒卢克电视台和埃及新日间电视台首批播出,之后还将登陆中东最具地区影响力的综合性媒体集团之一中东广播中心(MBC),并在沙特、阿联酋、伊拉克、阿曼等国展播。《山海情》译配团队认为,这部剧和以往播出的影视题材不太一样,但同样会受到阿拉伯观众的关注。

“因为贫困不仅是中国曾经面临的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农村现在也非常贫困,如缺水、广种薄收等会引发很多共鸣。”马学军认为,《山海情》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减贫方案,同时也不避讳地展现了过去给钱给物“输血”的方式行不通,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过程,因此更加真实、立体、可信。

“如果能通过《山海情》与阿拉伯国家共享中国的经验和智慧,将是这部剧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我们译配者的荣幸。”马学军说。

剧中“大有叔”的配音演员吾萨迈·治尼奈来自叙利亚。在他看来,金滩村村民从零开始,互相帮助照拂,为开创美好生活付出巨大努力,这些人性的细节是中阿共通的。

沈希龙也认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是相通的。“这部剧突出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愚公移山’精神,一代接一代发奋图强、脚踏实地去解决问题,这种‘山海皆可平’的精神应该会带给阿拉伯观众很多触动。”

作为中国影视剧“粉丝”,周阳已经提前把《山海情》“安利”给了亲朋好友。他告诉记者,很多阿拉伯人对中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目前阿语配音的中国电视剧还不够多。“我们都知道中国发展得很快,但不知道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电视剧,也希望有更多的阿拉伯电视剧在中国播放,加深彼此了解,促进友谊长存。

文/马丽娟 马思嘉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让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大道充满阳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1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年,中国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什么?外交部回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9
外交部介绍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进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第23届阿拉伯广播电视节在突尼斯闭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16
“三环峰会”见证中阿关系高光时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0
人民日报和音: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 2022-12-08
《山海情》阿语版海外首播 将中国脱贫故事讲给全世界
中国新闻网 2022-12-06
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
外交部网站 2022-12-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