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DOMOARTS造境-雕塑艺术沙龙展如期开幕,不在美术馆,不在艺术园区,而是在北京居然之家北四环店杜玛壹家展厅。
多位艺术家、雕塑家的作品聚集一处,在现代东方气质的原创家居空间中,呈现各自的独特。
吴大伟作品《催眠》
10余位雕塑艺术家的64件作品,丰富多元,具备各自不同的风格手法,将它们汇聚在任何一个开阔高大的展览空间里,也可算得上是规模不小的艺术展了。
此番,这些雕塑竟然于一间家具展厅中呈现,不由得让人心生好奇:具备观赏条件吗?会是怎样的面貌呢?
高孝武作品《英式标准》
事实上从观展开始的那一刻起,所有的疑问都不存在了。
DOMO艺术 是生活本身
展览中的雕塑作品大小形态各异,它们被精心安置,在观赏中自然而然走进视线。
张慧作品《尘梦如烟》
与通常艺术品占据空间主导并彰显自身存在感不同,沙发旁、书桌边、茶台上,每件雕塑作品都不显得突兀,有一种根植于此的恰如其分。
不言说自有型,艺术与生活的相处在这里展现出另一种温和的方式:美美与共。
章华作品《海风》
事实上,这是赖亚楠与阿福联手策展的共同愿望——人是生活的主角,艺术品走进生活的那一刻,理应与三餐四季的美妙感知和谐一体。
这一次,艺术家们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再仅仅属于艺术圈或拍卖会,而是真正以平等、亲和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
邹超作品《起初》、《女人与猫》
现场观者大都在寻觅中走走停停,他们跟随策展人的编排逐步感知到,身在DOMO的世界,“用艺术和爱来造境生活,才是生活的真谛”。
DOMO家具 本来就很艺术
内外三重空间的杜玛壹家展厅,是一处全方位多场景生活空间,这里是DOMO家具在北京的旗舰店。
这里有着自成一派的独立风格,亲切中有棱角,松弛中有规矩,是那种不失人文气质的烟火人家。
其间,黛黑金属、本原木色勾勒出厅堂卧房家具的主调,素白、青碧、姜黄、靛蓝等各色织物与软枕,与四季呼应配搭点缀。
万勇作品《坐山观水》
通常来看,在单一品牌的家具展厅,有如此强大阵容的艺术作品展出,实属罕见。作为策展人之一,艺术院校出身的设计师赖亚楠在“艺术、生活、设计”之间权衡了很久,谈到此次展览的初衷她表示:
“人们通常认为,艺术品是高高在上的,是存在于艺术馆和博物馆里的。但我认为眼下,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正在超越物质层面,而这个时候,是艺术走进生活的最恰当的时机。”
萧萧作品《雪伴》
赖亚楠喜欢罗素的一句话:“人的生活真谛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于艺术、思想和爱。”她认为,当代中国人的居住生活,是到了回应上述观念的时刻。
王敏作品《圆鼠》
未来家居 多元文化中的个性飞扬
如今,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正在显现,新生代消费群体逐渐摒弃从众的消费观,如何挖掘他们的精神诉求与现实需求,是每一个活跃在市场中的家具品牌必须思考的问题。
张峰作品《无题》
互联网的信息洪流,正在冲刷着固有的价值观、审美观,作为生活方式缔造者的家居从业者和设计师们,正在经历比以往更高的挑战。如何能够保持自我并拥有独树一帜的市场魅力?答案就在未来,值得深入探索。
牛淼作品《发动机人小件》、《剑齿虎》
此番DOMOARTS造境-雕塑艺术沙龙展的对谈环节中,艺术家、藏家、学者、设计师们思考并分享了更多。参展雕塑艺术家章华表示,雕塑作品在家居空间中更有一种沉浸于生活中的美感;参展雕塑艺术家王大朋说,他的雕塑根植于东方,与DOMO的氛围浑然天成。
共赴现场观摩的多位资深艺术家认为,雕塑作品进入家居展厅是一次很好的展览范本,艺术走进生活似乎是一种愿景,而“造境”呈现给人们的,是真真切切的示范。居然之家北四环店店长苏红梅说,艺术的造访让家居城收获了更多精彩,今后将为艺术化生活进行更多尝试。
谢克作品《致爱》
据统计,DOMOARTS造境-雕塑艺术沙龙展囊括雕塑作品64件,参展艺术家包括程一峰、高孝午、牛淼、万勇、王大朋、王敏、吴大伟、吴梁焰、谢克、萧萧、张峰、张慧、章华、邹超等。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1月7日。
延伸阅读:策展人语
愿我们都拥有艺术和爱来造境的生活。
——赖亚楠
雕塑艺术家章华与策展人赖亚楠在现场
在美院念书时,我就非常喜欢罗素的一句话:“人的生活真谛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于艺术、思想和爱。”
一晃儿毕业二十多年了。记得那时的我,经常在美术馆的各类艺术作品前流连忘返,尽管专业一些的展览少之又少。我会在周末,捂着口袋里省下来的钱,跑到图书进出口公司,在一重重的书架前一待就是一天。直到快关门了,才各种纠结的把太喜欢的、又实在看不完的画册小心翼翼的买走。尽可能的挑那些又厚又重的买,因为几百块钱一本的画册,对于捉襟见肘的我来说,定是越厚越合算。
吴梁焰作品《国宝-头顶一片天-NO.1》
那时的我们,是一群只要提到“艺术”两个字就懵懂兴奋的孩子,一群视追求艺术为生命动力的美院学生。那时的我们如此狂热,甚至在校园里偶遇某位喜欢的艺术家老师,都会难以刻制的激动很久……
现在想想,其实是因为,艺术离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还是太远了些。心驰神往的莫迪里阿尼的画、贾科梅蒂的雕塑、雷内的摄影作品都在博物馆里,在殿堂级的象牙塔里。艺术,在那里,却又似乎遥不可及。
程一峰作品《2021年NO.11》
毕业后,作为一名以塑造优质空间环境为职业的设计师,我在开放变革的大潮下,切切实实的参与到了社会环境、人居面貌与艺术生态等方面巨大而深刻的变迁中。曾经我热爱的艺术品,不再是以艺术运动和艺术家群体构成的艺术存在方式,而是被当今开放和多元化的艺术家个体存在所取代。艺术的商业化,大众艺术审美力的提升,成为推动艺术品走入人们生活的底层动力。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变得触手可及。
吴大伟作品《一光年》
如今,人们依旧可以去美术馆、博物馆膜拜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作品。而同时,我们以设计与艺术融合为手段,将艺术品呈现在客厅的墙上、书房的角落、餐厅的边柜旁。
欢迎来到DOMO的世界,你会发现,用艺术和爱来造境生活,才是生活的真谛。
文/碧落
编辑/赵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