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光伏行业的火爆程度引发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波淡季不淡的行情。“双碳”战略之下,光伏产业也迎来新一轮扩产潮,不少头部企业抛出扩产计划跑马圈地。
而在触“光”即涨的风口中,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累计有近30家上市公司跨界光伏领域,它们有造纸的,有做房地产的,有搞养殖的,有卖玩具的……或是收购、设立光伏公司,或是投资新建光伏项目,或是联手其他企业共建新公司,扎堆涌入光伏电站、光伏发电、光伏新材料、光伏异质结等多个细分领域。
在这一波追“光”浪潮里,这些跨界者是真转型还是借机炒作?记者注意到,在诸多上市公司发布光伏项目公告后,股价几乎都迎来了一波短期上涨,但如果将时间拉长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已逐步回归内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跨界选手也被监管重点关注,“是否迎合热点炒作股价”成为不少企业需要回答的问题。
比如,养猪巨头正邦科技(SZ002157,股价5.76元,市值183亿元)400亿元光伏合作项目收到关注函;纺织企业江苏阳光(SH600220,股价3.62元,市值65亿元)200亿元光伏合作项目引来问询函;沐邦高科(SH603398,股价40.61元,市值139亿元)多次披露光伏电池项目,公司也收到问询函,公司不但需详细说明涉足项目情况,还需回应是否存在利用无约束性大额投资框架协议迎合市场热点,配合炒作股价的情形;而绿康生化(SZ002868,股价26.5元,市值41亿元)的“野心”更为典型,该公司宣布拟高溢价跨界收购光伏企业后收获五连板,监管机构随即下发关注函质疑其是否迎合热点炒作,短短几天后,绿康生化便叫停了该交易……
除此之外,中南文化(SZ002445,股价2.65元,市值63亿元)、皇氏集团(SZ002329,股价7.53元,市值63亿元)等上市企业的跨界光伏项目也遭到监管关注。
记者注意到,这些跨界上市公司大多主营业务陷入困境,业绩“爆雷”的也有不少。如何辨别哪些企业是真的想转型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或许仍需要相关项目落地后带来的真实业绩增长来给出答案。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