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北交所宣布设立一周年。北交所开市以来,保持平稳运行,四梁八柱的基础制度搭建完成,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融资交易功能不断强化,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企业、制度、文化和生态等要素不断集聚,北交所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11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90%;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235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
上市公司110家覆盖细分创新领域
截至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11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90%,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和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
目前,北交所上市的23家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含尚未正式公布的第四批企业),2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平均研发强度达4.6%,是规模以上企业的3.3倍。部分公司用资本市场融资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在稳链补链强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235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有效助力企业提高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流动性与估值水平整体合理
从市场运行来看,北交所整体保持了合理的流动性与估值水平。
北交所股票以小市值为主,流通盘规模小,83%的公司市值低于15亿元。北交所投资者以合格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为主,交易相对低频理性,持股期限相对较长,更加关注企业成长带来的中长期收益。市场换手率不宜简单与其他市场对标。截至8月25日,北交所开市以来日均成交10.29亿元,较精选层阶段提高167.17%。
估值波动与传统发行上市呈不同特点。在一体发展的市场结构和上市前公开交易的博弈格局下,由于新股上市前已在创新层挂牌交易,上市后价格呈现更加复杂的买卖博弈特点,不会因为单次公开发行就产生明显的流动性溢价。统计数据显示,北交所新股首日7成上涨,平均涨幅69.97%;上述股票首日下跌或涨幅小于5%的,剔除首日后的月度涨跌幅平均为5.34%、最大涨幅96.95%,股价在新老股东博弈、绿鞋稳价机制下快速形成均衡价格,各阶段参与者均有不同收益。
从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140余天
北交所以试点注册制为牵引,在遵循交易所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构建了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
服务对象精准包容,四套上市准入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创新企业,上市企业中既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包括具有创新特征的传统行业企业;既有利润过亿元的大型成熟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发行上市便捷顺畅,依托与新三板一体发展优势,提升审核效率,发行上市更顺畅、预期更明确。从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140余天,目前有企业从受理到过会最短用时仅37天。
融资机制按需灵活,除公开发行外,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阶段平均进行2次定向发行融资,单次融资5000万元左右,上市后已有5家启动再融资,形成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缓解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交易制度便捷高效,提供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多种交易方式,契合中小市值股票特点需求。持续监管宽严适度,贴合中小企业实际,平衡企业融资需求和规范成本。
北京市企业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另据了解,截至6月28日,北京市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公司1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861家,企业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专精特新”公司具有创新属性突出、融资能力较强和储备资源充足的特点。后备企业方面,北京市新三板挂牌公司有861家,数量居全国各辖区第一,有112家企业符合北交所财务条件。
北京市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公司,具有3大特点, 一是创新属性突出。北京市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支出4132.44万元,平均研发强度4.29%,高于社会平均研发强度1.85个百分点,6家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或现代服务业,符合首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定位。二是融资能力较强。11家上市公司平均融资2.3亿元,平均发行市盈率28.95倍,融资金额高于北交所市场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家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共激励核心人员约60人,有效激发了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长期良性发展。三是储备资源充足。在审企业方面,北京地区有17家,平均净利润超5000万元,平均研发投入超4900万元,平均研发强度超10%。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