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2022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其中指出,乡村家庭教育不足仍是制约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教对于中国人而言,并不只是一个小家庭的事,而是“家齐而后国治”的一个起点,关乎整个家族的兴盛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进入新时代,在整个社会的关心、关注下,我国家庭教育取得长足进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更是为依法带娃提供了法律遵循。不过,同样要看到的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乡村地区的家庭教育是最薄弱的一环。
乡村儿童家庭教育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乡村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乡村学校家校联系不足、乡村社区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了乡村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经济和时间是最需要投入的两类资源。但在这两个领域,乡村家庭都处于劣势。一方面,有限的教育投入限制了孩子获得更多更好学习和教育资源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不足。对于乡村家庭而言,时间成本丝毫不比经济成本更容易支配。这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这些留守儿童不得不和父母长期分离,亲子陪伴的时间非常有限。
笔者调研发现,乡村儿童的养育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占据60.04%,高中文化程度者占21.17%。城市家长大多重视家庭教育,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但在乡村,对儿童的养育却依然停留在“衣食”和“温饱”阶段,在有限的玩具之外,乡村儿童在婴幼儿阶段接受的启蒙教育相对匮乏。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喂养方式、性情培养、文化启蒙方面,乡村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比较落后,对儿童成长缺乏良好的引导。
此外,当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普遍存在撤点并校、撤乡并镇现象——部分乡村家庭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校教育,也主动让孩子“进城”读书。为解决入学距离过远、接送不便等实际困难,当前乡村中小学普遍采取寄宿制,这些因素都导致乡村儿童在家庭中的活动时间大为减少,让乡村家庭的教育功能大大削弱。
对此,我们有必要借助基层政府、乡村学校、公益组织、社区家长学校等多种机构和组织的力量,给予乡村家长相关教育指导,培养他们成为“有辅助能力的大人”。
首先,各类机构、组织要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要求,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塑造良好的乡村社会文化氛围,尽力改善乡村儿童家庭教育的土壤。在提升乡村文化氛围的基础上,依托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立社区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面向乡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指导尤其重要,要让他们知道哪怕不在孩子身边,在电话里也需要保持及时的教育指导。其次,中小学校、幼儿园也有必要纳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计划,作为乡村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第二家庭”,通过乡村教师的力量,指导乡村家长学习、了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此外,新闻媒体等也可开发更为多样鲜活的教育形式,为乡村家庭的父母提供优质家教资源。
乡村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它关系到乡村人才培养和教育振兴。推动“十四五”时期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儿童的家庭教育,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家庭教育的同时,补足乡村家庭教育这一短板,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大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文/费祎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