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格力河北地区原总经销商徐自发离开格力投奔飞利浦一事引发业界和舆论关注。据报道,徐自发通过他人代持上海飞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70%股份,是背后的实控人,也是目前飞利浦空调中国运营总部背后的投资人。日前飞利浦空调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文章,介绍飞利浦在杭州举行空调全系列新品发布会的情况,文章提及,徐自发以“股东代表”的身份出席。之后该文删除了这一表述。
无论徐自发在飞利浦空调中国运营总部持有多少股份,其离开合作20多年的格力电器,投奔在中国空调市场处于“边缘”位置的飞利浦空调,着实令人不解。如此“逆国产化”选择,一来与中国空调行业乃至经济自主创新的发展大势不相符,恐怕难以获得日益认同与支持民族品牌的消费者的认可;二来无论是从朴素的经商价值观而言,还是从经济人理性来说,徐自发的选择也是弊大于利。
徐自发与格力电器的合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而起。1999年7月,他开始担任河北新兴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2015年6月至2017年任格力电器董事。徐自发之“发”,主要来自于20多年来经销格力电器的各类产品,随着格力电器成为空调及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徐自发作为合作伙伴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和丰厚的回报,从一个普通的家电经销商一跃成为一度关联70家公司的富商。
可以说,徐自发的成功,就在于当年他选择了格力电器。上世纪九十年代,空调行业还是洋品牌为主导的天下,索尼、松下、东芝等进口品牌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更打造了“高端”品牌形象,而国产空调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无可以与洋品牌抗衡的品牌。格力从董明珠时代开始主抓自创创新,持续加大科研投入,逐渐成长为代表中国制造的民族品牌。现在,中国空调行业已进入民族品牌“强者恒强”、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新时代,洋品牌则退居行业中下游位置。
然而,徐自发选择出走合作20多年的格力电器,转投飞利浦空调,并且要将之前经营格力空调所赚的钱投到这家洋品牌。外界无从得知飞利浦给徐自发开出了怎样的入股条件,但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是为赚“快钱”而弃“中”投“洋”,恐怕就背弃了事业初心,也为中国商业的朴素价值观所不取。
此外,单从商业利益角度来看,徐自发出走格力投奔飞利浦,恐怕也非明智之选。上世纪80年代初,飞利浦进入中国市场,核心业务是“大家电”,包括飞利浦电视机、收录机都是最早打开中国市场的电子产品。然而,随着大家电领域民族品牌的崛起,荷兰飞利浦这一“洋品牌”,前些年已经退出了中国大家电市场的角逐,如今我们看到的飞利浦牌小家电,其实并非荷兰进口,准确地说应当是“贴牌”——生产厂家只是利用了品牌,技术、团队、生产技艺与荷兰飞利浦实际已没有关系。飞利浦空调目前由美博空调贴牌代工并负责运营,运营方面主要通过低价产品获客。
由此可以看出,飞利浦总部已经放弃了中国市场,仅仅收取商标授权费用,而选择用飞利浦牌子组装加工空调的运营方,主要是认为飞利浦作为洋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能带来相应订单。但众所周知,空调产品从设计、技术到安装、维修、服务,整条产业链都有着高度专业化的需求,贴牌生产的准入门槛偏低,一旦产品出现质量及售后问题,容易引发厂家与品牌方互相踢皮球、消费者维权无门的情况。
还应当看到,商标授权是有一定期限的,一旦授权期满就可能出现变数,如飞利浦可能选择其他出价更高的中国运营方,因此获得授权的企业往往会有短视、投机倾向,更注重营收的“短平快”,而忽视产品品质保证乃至技术研发。企业如果要通过贴牌加工做到“成本最低”,相关产品就难以走出“产业末端困境”,难以适应中国空调市场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
徐自发投奔飞利浦中国,大约是希望凭借自身的经销网络,为飞利浦中国的贴牌空调提供全国销售网络,但作为一家区域性经销商,他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和业界都日益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走向国产平替是大势所趋,空调行业的未来必然是国产品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某些已经处于第二、第三阵营的洋品牌,拿什么来和技术、品质不断优化升级的国产品牌竞争?
文/毕舸(财经评论员)
图源/新华社
编辑/潘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