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积极推动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跨境服务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都是重点
​第一财经 2022-07-14 22:06

中国和韩国正在积极推动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

据商务部官网消息,7月13日,中国商务部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过视频方式举行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双方就跨境服务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等议题规则和负面清单市场准入问题开展深入磋商,取得积极进展。

双方认为,中韩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积极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早日取得实质性成果,将提升双边服务贸易和投资的开放与合作水平,进一步激发两国贸易潜力,推动中韩经贸关系迈上新台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今年初生效,中日韩之间首次出现多边贸易安排,这推动韩国企业在华投资增加,中间品贸易发展迅速,中韩之间的贸易量实现了逐步上升。

中韩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商务部资料显示,中韩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建交30年来,中韩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600亿美元,是建交当年的72倍。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6月,中国与韩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842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9.4%,排在东盟、欧盟和美国之后,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对韩出口同比增长18.3%。

刘向东表示,中日韩之间的关税减让和原产地规则等贸易便利化措施,使得三国之间的贸易更加容易拓展。这种肯定也会促进中韩贸易,通过RCEP更新产业链分工和便利化后的资源配置,从而也提升了中韩的贸易往来。

刘向东认为,由于自身国内市场体量的原因,韩国一直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协定(FTA)战略,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与很多主要经济体都已经签订了FTA。这种出口导向的政策要求韩国企业“走出去”。

从中韩贸易结构来看,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前5个月,“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产品出口额占同期总出口额的43%。

刘向东称,在半导体芯片、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领域,韩国具备一定优势,所以在这些领域的投资额和货物贸易额也相对较高。“三星和SK集团早前在中国布局了工厂,一些关键零部件可能要从韩国本土进口,同样中国生产的重要的零部件也会出口韩国。由于中日韩地理的邻近,运输成本较低,中间品贸易发展很快,同时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也很高。”刘向东说。

为何开启第二阶段谈判

中韩自贸协定谈判从2012年开始,协定在2015年12月20日生效。该协定旨在为中韩双方带来互利共赢,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

按计划,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中国在最长20年内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国零关税产品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

彼时,据韩国外交通商部估算,协定生效后,中韩双边贸易额每年将突破3000亿美元,比2012年的2151亿美元增长39.5%。

刘向东称,中国一直在推进构建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当时希望与主要经济体签订高水平的双边自贸协定,中韩自贸协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签订的,再加上中国当年的开放水平并没有现在高,所以这份自贸协定仍有不小的升级空间。

刘向东介绍,中韩自贸协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领域,第二阶段的谈判则会更侧重于服务贸易。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条件和基础更加成熟,比如能够以负面清单的形式管理外商投资准入,所以现在也正尝试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服务贸易的谈判。

“我国正在推进制度型的开放,这涉及服务贸易中边境后规则的开放,降低要素流动的壁垒,比如环境、劳工和自然人移动等方面的标准。这些高标准规则和数字贸易等新议题可能就需要在这种服务贸易的谈判中逐渐探索。”刘向东说。

在货物贸易领域,刘向东认为,中韩双方也会进一步推进、更新和升级相关安排。比如进一步降低某些领域的关税水平,对更高标准的货物贸易便利化措施作出承诺。如果一些商品类别的关税减让水平低于RCEP,则至少会向后者看齐。(冯迪凡  高雅)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中韩自贸协定第六次联委会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09
经贸关系是压舱石,中日中韩在产供链合作中有哪些新机遇?
​第一财经 2024-05-27
商务部:今年将与海合会、新西兰、韩国、瑞士进行自贸初始或升级谈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6
商务部:愿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早日重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30
中国—尼加拉瓜自贸协定目前已经举行4轮谈判
上海证券报 2023-07-13
全球规模最大自贸区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证券时报 2023-06-03
商务部:已启动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争取早日达成协定
澎湃新闻 2022-07-21
RCEP今起对韩国生效,中日韩自贸区还会远吗?
​第一财经 2022-0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