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众“急难愁盼”上再聚焦,在司法便民利民上再加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化纠纷、解难题。“目前,北京密云法院承诺的为辖区群众办理的十件实事已全部落地。”6月30日,北京密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相关情况。
据了解,该院“为群众办实事”主要围绕法治保水、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乡村振兴、深化“接诉即办”、推进行政纠纷实质化解、推动平安校园建设、建设“一站通办”诉讼服务中心、加大老年人权益保护力度、开设夜间法庭和周末法庭、加大涉民生案件执行力度十个方面。
密云法院政治部主任来景刚介绍,该院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立足主责主业,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长效、常做常新。结合密云区域特点,积极创新为民举措,不断提升各项工作质量,切实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他进一步介绍,为持续推进法治校园建设,选任31名干警担任3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法治副校长,共讲授涉及校园欺凌、平安出行等主题法治课30余次。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签发全区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失职家长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相关监护人进行当庭训诫36人次。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机制,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家庭教育指导令23份。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首次引入家庭教育指导师,共协助办理案件18件,回访当事人41人次,为31名家长开展“一对一”家庭教育指导,挽救破裂家庭8个。
而为及时回应辖区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有效解决当事人因上班请假不便、农忙无法及时参与诉讼问题,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推出“夜间法庭”“周末法庭”便民诉讼机制,得到广泛好评。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关于开展夜间法庭、周末法庭的工作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夜间法庭定位、适用范围及相关配套机制,确保夜间法庭和周末法庭常态化、规范化运行。为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和群众需要,更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云端夜间法庭”,实现“线上+夜间”的深度融合。据统计,今年以来,共启动夜间、周末法庭5000余次,化解各类纠纷4000余起。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该院的为民办实事新闻通报会上少年审判成为工作亮点,密云法院副院长陈兴指出,今年会不断深化少年审判工作,推动形成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合力。一是突出少年审判专业化建设,调整了少年法庭的收案范围,配强了审判团队,专案专审,为做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深化对涉未成年人案件的调查研究,深挖未成年人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产生的社会原因。召开新闻通报会,围绕少年审判工作机制、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通报工作情况,发布未成年人保护典型案例,助推全社会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和社会环境。三是积极发挥法治副校长职能作用,创新普法教育形式,突破疫情障碍,录制普法宣传微视频,制作普法微短剧,开启线上普法微课堂,扩大普法宣传的辐射半径。定期反馈案件审理情况,帮助教育部门开展工作。今年以来,已就16起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向区教委进行了反馈。四是积极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贯彻落实,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密之语”心理工作室,与社工组织“同心圆心理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引入专业心理干预机制,联合区妇联共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庭祥和与情感修复。
此外,通报会上,陈兴从回应群众关切“保民安”,展现公正司法深度;主动服务大局“护发展”,彰显担当作为新高度;积极求新求变“暖民心”,传递司法为民温度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为辖区群众办理的“十件实事”的特征。从近年来群众反映突出的校园安全、诉求解决无门、执行难等热点难点问题着眼,强化民生司法保障。聚焦区域重点工作,积极提供前瞻性、能动性司法服务。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司法保护,实现“掌上立案、指尖诉讼、线上庭审、闲暇应诉”的便捷性,切实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