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的最高气温已到31摄氏度。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老师方可敬和另外5位同事,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个宿舍一个宿舍给同学们送餐。
3月11日,重庆城管院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学校第一时间实行全校闭环管理。方可敬和另外5名教师也第一时间报名,作为志愿者入住学生宿舍楼,24小时为近700名同学提供日常生活保障。
长时间被“封闭”在宿舍内,难免会单调乏味。老师们除了利用每天3次的送餐时间与同学们交流,还在宿舍群里随时跟他们互动,鼓励他们拍视频,写日记,记录这一段难忘经历。
21日照例给同学们送水果时,方可敬忽然发现很多同学早早地拿好了手机等着自己,有人一边拍摄一边喊:“谢谢老师!城管院加油!”其他同学纷纷响应,没多久整栋楼都响起了整齐的加油声。
“那一刻真是汗水和泪水一起流。”方可敬说,“这是我和这些同学一堂共同的‘人生’课。”
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重庆其他高校在3月11日以后,也像重庆城管院一样相继进入闭环管理。老师们穿着防护服昼夜陪护,对着显示屏和同学们无障碍交流,走进直播间与同学们“见面”。在特殊的时期,师生间架起了一座座特殊的“心桥”。
3月13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一些同学按要求在校内隔离观察。校党委书记张艳“全副武装”,站在房门外与每一个隔离的学生谈心。“想吃什么就和我们说,食堂都会做好了送过来。”“现在哪儿也去不了,但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还是要想办法锻炼锻炼,利用这个时间多读几本书。”张艳为每位接受隔离观察的同学都准备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平凡的世界》两套书,还根据谈心了解的情况,给每个人都写上了暖心的寄语。
接受隔离观察的学生敖玲告诉张艳,驱蚊器坏了,房间里有蚊子。张艳马上托人买一个新的送过来。“隔离观察期间,难得地静下心来读完了这样的经典,我明白了为什么在那样艰苦的岁月、在那样贫瘠的土地上,能够孕育那样不平凡的精神和人生。”敖玲结束隔离观察发的朋友圈,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
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晚上9点进入“云端博士后聊天室”聊天成了很多同学每天的“必修课”。“为了随时了解同学们的饮食需求,我加入了每层楼的宿舍微信群,看到同学们偶然会谈起自己面临的困扰,就想着怎样更好地为他们释疑解惑。”重医教师志愿者谢彪说,正好志愿者中有8名博士后,大家就策划开了这个“云端聊天室”。除了保障好同学们的一日三餐,每晚还至少保证两位博士后准点进入聊天室,与封闭管理中的同学们聊成长经历、聊就业选择、聊人生百味。
如何把握未来,是直接工作还是考研读博?首次云端聊天,谢彪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们交流,光是回答大家的问题就花了三四十分钟。“从来没看到过那么多弹幕,两个人盯着屏幕都看不完。”谢彪说。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面向重庆高校的师生开通了自我心理疏导专家讲座和线上团体辅导,为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提供专业督导,为危机干预人员提供专业指导,还主动对接疫情防控压力较大的重庆城管院,为确诊学生提供一对一线上心理专家疏导。老师杨发辉讲的“隔离期间的自我心理关爱”,用自己的一些经历开导同学们坦然面对眼前困境,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一位网名“小太阳”的重庆城管院学生说:“这样的聊天就像家长的嘱咐,让人仿佛不是一个人在隔离,而是正与家人在一起。”
学校实行闭环管理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用一天一夜的时间,自主开发了“疫情防控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实现防控信息采集的全覆盖,又能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见面’,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不跑腿’,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我们的同学和老师。”重庆工程职院党委书记易俊说。
3月21日晚,中国美协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的“关于具象绘画的几个片段”,作为“川美讲堂”线上课第一期直播开讲。“好期待,不用到学校去现场‘蹭’课,也能聆听名师课堂。”晚上7点半,直播尚未正式开始,迫不及待的网友已在直播间“排排坐好”。在整整两个小时的直播中,庞茂琨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设计、研究上的最新心得和成果,以及有关社会美育新模式的探索。“具象绘画的现实关怀、形象描绘、文学叙事、主观想象、内心表达,伴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无尽探索而永远存在。”庞茂琨富有哲理的总结,让身处疫情防控中的师生感触更深。有同学说:“听起来有不一样的感觉,更想念飘着油菜花香的校园和温暖的教室了。”
文/记者 张国圣 李宏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