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来自教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刘飞报到时提到,今年他带来的提案关注“减轻教师负担”。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调整教师的身体负担、心理负担,让教师们更快度过适应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其目前最关心的问题。(1月5日《北京青年报》)
教师减负并非一个新话题,但在“双减”背景下,再度引发公众关注。为了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各地纷纷响应,减负提质、减负增效、课后服务、延时服务、作业管理等措施纷纷出台。作为“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基层执行者,教师承受的工作负担明显加重。一份来自《光明日报》的调查显示,“双减”之后,有83.93%的老师认为工作量增加了,有77.3%的老师认为“工作压力增大,职业幸福感降低”,高达90%的老师认为管理更加繁琐了。
解放孩子的前提是解放教师。切实给老师减负,无疑是深化“双减”的当务之急。为教师减负关键在于要做好“减法”。教师群体之所以普遍感到压力山大,除了教书育人重任在肩之外,很多时候往往是拜教育教学之外的事情所赐。尤其是形形色色的进校园活动,常常让家长、学生和老师不堪其扰,有老师甚至哀叹忙到“怀疑人生”。
随着“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进落实,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下降,但形式主义在不同学校依然存在不同程度遗留。非必要、非教学任务进校园问题,给师生和家长增添了不该有的额外负担,拉了“双减”的后腿,亟待进一步清理。前不久,吉林省洮南市一名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呼吁减少非必要、非教学任务进校园,引发了不少教师共鸣。
“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学校、教师、学生负担,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依旧存在,各种开会宣传研讨、各种检查展示,为证明减轻了负担和应对检查展示,老师要完成各种的没完没了的表格、材料,签署各种承诺书保证落实双减政策,还要利用周末或者工作日的下班时间学习各种有关双减政策的讲座、文件,并写心得体会……
有鉴于此,刘飞委员建议对照《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坚决清理督导、检查、评比、社会业务进校园、相关报表、抽调教师等行为,同时推动教师减负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有机结合,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
为教师减负,落实“减法”的同时,还要做好“加法”,真心关爱教师。为此,有些地方出台了相应的“减负增能”措施,比如采取弹性上下班制度、工作定时限量机制和工作积分制等,利用“错峰编排”“自由午休”“时间银行”等举措,帮助教师灵活调配工作休息时间。
此外,有的地方和学校还通过加强生活需求保障等让教师“有温暖”。比如学校对参与课后托管服务但有子女接送、看护困难的教师加大关爱,主动统筹组织接送、看护工作,设立教师子女活动室,开展看护、阅读活动等。有的学校延长餐饮供应时间,为教师提供“平价暖心晚餐”,或特意给老师们准备半成品的“平价晚饭盒”,老师们回到家里,10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一家人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吃在胃里,暖在心里,让老师不必为生活上的琐事而分心。
教育历来是代表委员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进一步深化落实“双减”的大背景下,为教师减负更是热门话题。教师的负担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能否做好教师减负这道“加减题”,直接关系着“双减”的成效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亟待全社会共同发力。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