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仪梅家住房山区燕山地区星城街道健德二里,说起今年小区里发生的大喜事,她领记者走到阳台,打开窗户望向一栋造型别致、画着卡通图案的二层小楼。
“这是新建的幼儿园吗?”记者问。
朱女士哈哈大笑:“漂亮吧?这是我们的垃圾分类驿站,从垃圾楼改造而来。”
过去,她家这扇窗户不仅常年关着,还贴了厚厚的密封条,就怕垃圾楼的异味飘进家里。
下楼,拐个弯,就到了垃圾分类驿站。
地上干干净净,一点儿垃圾和污水也没有。摘下口罩,也没闻到异味。
朱仪梅在垃圾桶屏幕上轻点一下,再从手机小程序上打开二维码,对着摄像头那么一扫,垃圾桶盖就缓缓打开了,完成投放后,桶盖还能自动盖上。
居民全程没碰到垃圾桶,就拿到了厨余垃圾分类积分。
“小区出入证上有个二维码,老人要是不会用智能手机,扔厨余垃圾时扫居民出入卡也可以积分。”
等居民投放完垃圾,驿站的工作人员拿着墩布,立马就把可能遗撒在地面防滑垫上的汤汤水水擦了个干净。
“引入智能垃圾桶、桶前铺防滑垫,这都得感谢居民的提议呢。” 星城街道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曾京湘说,垃圾楼改造动工之前,社区召开了好几次居民议事会。
“希望这次能来个大改造,给咱们身边多个‘绿色空间’。”有居民代表提议,过去的垃圾桶就摆在水泥地上,投放时一只手拎着垃圾袋,另一只手还得去掀桶盖,很可能汤汤水水洒一地,“夏天踩一脚,黏糊糊;到了冬天结上冰,别再摔一跤!”
居民们的提议很快得到了落实,垃圾分类驿站建成后,社区还组织居民代表们抢先体验,大家都夸——这驿站既漂亮又好用。
垃圾分类驿站建成后,居民们惊喜地发现,不仅投放厨余垃圾变得干净了,“卖废品”也变得轻松了。
驿站一层,曾经的垃圾车出入口,如今已经变身可回收物交投点,一个个蓝色大桶,整齐靠墙码放:废纸类1.6元每公斤、塑料类1元每公斤……
仔细一数,竟然把可回收物又细分成了8类,就连曾经让居民感觉“无处投放”的旧衣物、废玻璃,也统统可以回收。
入驻这里的是一家和政府合作的企业,保证给居民高价,交投点每天收多少可回收物,数据都与政府实现了共享。
居民如果下楼不便,只需要拨打交投点电话,就能呼叫工作人员免费提供上门“收废品”的服务。
“过去,垃圾楼虽然挑高很高,但为了方便垃圾车进出,实际上只有一层,这次改造中,我们在中间加了一层楼板,变成了二层小楼,增加了100多平方米。二楼现在是垃圾分类宣传阵地。”曾京湘说着,往楼上走去。
二楼被划分为观摩区、成果展示区、游戏互动体验区三大区域。
一上来,就在观摩区看到4个透明箱,越往里走,箱子里装的土颜色越深,视觉冲击力很强,依次展示着一节一号电池一年、十年、一百年、二百年对土壤的破坏程度。
隔壁的一间小屋是成果展示区,灯光璀璨,仔细一看,灯具原来是各种颜色的废旧塑料瓶制成的,通电以后很是好看。
设计人员介绍,希望通过这个创意,让居民知晓“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
在游戏互动体验区,还引入了垃圾分类互动游戏,方便孩子们在游戏中检验自己分类知识学习成果。
据介绍,二层还是一处居民共享空间,可以举办居民议事会、垃圾分类讲堂等多种活动。
前不久,社会工作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专家严峻特意驱车百里,从市区来到健德二里考察这处“绿色空间”。
“从过去让居民头疼的垃圾楼,变身便民、干净的垃圾分类驿站,的确称得上是一件大喜事。” 严峻说,“绿色空间”二楼的设置成为点睛之笔,能激发越来越多居民,尤其是小孩子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很有意义,有助于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化进行。
记者手记:建得好,更要用得好
健德二里垃圾楼变身“绿色空间”固然可喜,但更值得称赏的是,燕山地区准备将这一做法推广开去,让更多的垃圾楼实现变身,最终统一组织趣味活动,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如今,健德二里社区垃圾分类的学习空间、智能设施、便民服务都有了,但需要提醒的是,乱倒垃圾的行为,可不会因为垃圾楼的改造而自动消失,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倾倒垃圾的好习惯,也不会自动养成。
在这一点上,社区和街道还应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久久为功,更要有时不我待的劲头,利用好“绿色空间”,从小处抓起,从现在发力,从每个人做起,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星城街道供图
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