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精彩片段曾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惊艳亮相,让在场老艺术家和观众们非常震撼。
10月6日,这部电影的完整版将登陆全国院线,由已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扮演的英雄“李侠”将首度以彩色形象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上,而影迷们也将再次聆听到那句经典台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作为中国首部经过黑白转彩色4K技术修复的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该片的原片在1958年上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王苹执导,孙道临、袁霞主演,影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
当年扮演李侠的孙道临先生37岁,当他的彩色镜头在第11届北影节开幕式上出现时,田华等老艺术家热泪盈眶,激动地表示,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战友”。
视频截图(下同)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修复《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最大动力来源于观众对于“红色经典”的需求,“此前,中国电影资料馆曾受央视频委托,利用4K+AI上色修复技术,完成了《上甘岭》电影主题曲《我的祖国》全曲片段的4K修复与着色,大量观众在下面跟帖留言要求这些红色经典的‘全片彩色修复’,于是,我们才有信心做这件事情。”
孙向辉透露,此次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修复师们利用7个月的时间,对16.5万桢图像进行了上色,采取传统修复手法与人工智能上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先要完成物理修复,然后进行4K扫描,用4K数字化修复技术去除胶片上残留的无论损伤,再用人工智能上色技术将黑白影像转为彩色影像。 因为年代久远,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艰难,因为电影胶片上存在着灰尘、污垢、霉斑、掉色、图像抖动、划痕、闪烁、噪声、变色、模糊等各种问题,因此需要采用数字电影修复及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
有趣的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自主研发的AI人工智能黑白转彩色技术虽然能够提高着色效率,但也“粗心大意”,需要大量地学习和训练,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师王峥表示,在上色的过程当中,因为AI技术要通过上千万张图片,然后一张一张去辨别,最终它以权重的方式上颜色,所以,当修复师做完AI上色以后,往往会发现志愿军的服装有严重色差,“用AI计算的结果是蓝色的,但是真正的颜色应该是黄绿色。为了细化这件事,所以我们就从道具组租了一些当时志愿军的服装,然后给它制作大量数据,然后再去训练AI的技术。”此外,AI对于移动镜头画面的修复效果不好,这些都需要修复团队逐帧手工修改,几秒钟的画面需要耗费一天时间才能完成。
为了真正符合历史,修复师们不能靠“猜”来决定黑色变成彩色后是怎样的色调,所以需要搜集海量信息,对细节进行历史“考证”,精确还原60多年前的年代感。
比如,为了给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口红分出“色号”,团队就要详细研究淡红、朱红、深红、豆沙红、玫瑰红等红色在黑白画面呈现的明度差异,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身份来进行。
片中的女主角兰芬,在新加入地下革命工作时,颜面偏鲜艳,而在后期,李侠被捕后,她的生活艰辛很多,这时候口红的颜色变得很淡。
而别的女性角色也要根据黑白版中人物的面容来区分出口红和妆容的特色。而女性们的旗袍在片中也结合工艺和材质,修复时重新立体感、光泽度和质感,重现老上海的摩登时尚。
上色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创作,但必须符合原有素材的基本调性,为了考证男主角李侠用于传递情报的线装本《红楼梦》封面颜色,团队特别邀请红楼梦学会专家,再根据女主角拿着道具时身上穿的黄色旗袍,最终确定封面应为当时通行铅印本蓝色封面的《红楼梦》。
而为了还原片中一个花瓶的颜色,要给上海和平饭店打电话,最终确定应该是青花瓷。
影片中,李侠军服的领口拆掉了领章,但那块印记还会存在,所以,上色时,修复师还要火眼金睛,把这样的细节还原出来。
当画质提升后,声音方面也要升级,与画面匹配,此次的修复版利用声音对画面进行二次创作补充,重新打造听觉系统,用5.1环绕声,让观众“声临其境”。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表示,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可能会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影院中放映时采用两个版本,“我们会把它做成黑白修复版和彩色修复一版,希望保持一版是原始状态,只进行4K的黑白修复,这样符合一些资深影迷群体对于黑白电影的怀旧情结;同时,我们为了更多的观众能够走到影院重温这些经典,会把它变成目前的这种彩色修复,全国的影院就只有彩色的一版《永不消失的电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