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的咖啡店,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继Manner、M Stand、Seesaw、代数学家等多家连锁咖啡品牌宣布完成新一轮的大额融资之后,“新生代”精品即溶咖啡品牌SECRE时萃咖啡也于近期宣布完成近亿元战略融资。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半年来,已有13个咖啡店品牌完成共计17次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有20多个,其中不乏红杉资本、腾讯投资、启明创投、IDG资本等一线头部基金。
自瑞幸咖啡以来,咖啡赛道开启了强大的“吸金”模式,除了新锐咖啡品牌崛起之外,连农夫山泉、伊利、蒙牛等品牌都纷纷跨界入局,新式茶饮的喜茶、奈雪的茶等也相继推出咖啡产品,而这一趋势,在今年愈演愈烈,涌现出更多的融资和更高的估值。
这一杯小小的咖啡为何有着巨大的“魔力”?随着众多资本的相继进入,估值也跟着水涨船高,咖啡赛道是否已经演变为又一个“烧钱”的赛道?而一众新锐品牌中又能否诞生“中国版星巴克”?
被“透支”的估值?
追溯起咖啡投资的上一波热潮,还是在2018年的“互联网咖啡”之风,那一年,与咖啡相关的投资数量达到33起。而从2020年以后,咖啡领域又迎来了一次资本的浪潮,而且,与此前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这一波浪潮都来得“更猛”。
据IT桔子公开信息显示,仅2020年-2021年7月,一年半的时间,咖啡领域共有近50起融资发生。从投资金额来看,仅今年前7个月,资本融资金额已经超过63亿,远超2020年全年数额,也超过了上一轮融资高潮时期。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新锐咖啡品牌宣布获得融资,涉及品牌有Seesaw咖啡、M Stand、SECRE时萃咖啡、Manner、隅田川咖啡、永璞咖啡、鹰集咖啡、代数学家咖啡、三顿半等,而且多个品牌已经进入了战略融资阶段,其中M Stand今年以来至今已获两次融资,而Manner则已获三次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锐咖啡品牌的融资估值都非常高,即便是A轮融资,估值都已经达到千万元人民币的级别。比如,今年1月M Stand的A轮融资,投融资规模高达1亿元人民币,7月的B轮融资规模更是高达5亿元人民币。
此外,这些品牌的投后估值更是激进,如线上咖啡品牌三顿半获得数亿元人民币新融资,投后估值达到45亿人民币;代数学家咖啡获得腾讯投资,投后估值达到10亿;M Stand投后估值达到40亿,Manner在完成4轮融资之后,估值更是达到28亿美金之多。
与这么高的估值不相匹配的是,这些咖啡品牌的线下门店最多的也不过百余家。如根据相关报道,M Stand正以每月10家门店的速度扩张,预计到2021年底将突破100家门店。而代数学家咖啡目前则拥有30家直营门店,但都已实现盈利。Manner咖啡在全国范围内则有百余家门店,今年的目标是新开200家。
相比之下,当时所谓的瑞幸咖啡存在估值泡沫似乎都已不在话下,因为瑞幸咖啡用了短短的一年时间,在全国开出了2000多家门店,即便到了上市之前,估值也就不到30亿美元。如此看来,这一众新锐咖啡品牌的估值显然已提前“透支”了不少。
“变形”的新式咖啡
咖啡如此“吸金”,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大的市场?
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2017-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国咖啡消费量在以每年15%-20%的幅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而与日韩等亚洲国家人均年消耗咖啡量180余杯的数据相比,中国人均年咖啡饮用量仅为6杯,其中北上广地区较高,为人均15杯。
此外,从星巴克公布的2021年第三财季业绩报告也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的咖啡市场。报告显示,星巴克第三财季净收入75亿美元,同比增长78%,超过市场预期的72.9亿美元。其中,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第三财季收入为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5%。而且,星巴克在中国的开店步伐仍在加速,截至2021年第三财季末,星巴克在中国已拥有5135家门店,预计到2022财年末,门店数量将超过6000家。此外,正在“起死回生”的瑞幸咖啡全国门店数量也已超过5200家。
足以可见,这是个新老“玩家”都前仆后继逐鹿的市场。记者实地走访观察到,这一波新崛起的新锐咖啡品牌,与星巴克、太平洋咖啡、COSTA咖啡等传统咖啡相比,在商业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从价格上来看,多个新锐品牌的咖啡价格在15-25元区间,比瑞幸贵一些却比星巴克便宜一些;从店面空间来看,这些品牌的咖啡店多选用档口模式,店铺面积在10-30平米之间,不少客户买了就走。
这种咖啡形态的多元化和咖啡生态的变化也让资本看到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带来的市场空间,即咖啡正从满足社会空间需求转向产品需求,咖啡的品质和味道以及价格成为好咖啡的标准。此外,这种以“小门店+多数量”的模式,可以降低咖啡馆的面积,从而减少租金,提高盈利水平。
据悉,Manner在上海的所有门店已经实现了全部盈利。在北京,Manner同样具备盈利能力。不仅Manner如此,据Tims咖啡中国首席执行官卢永臣透露,在目前所开门店中,Tims咖啡已实现整体盈利,这也是Tims加速开店的信心所在。
谁会是“搅局者”?
在咖啡市场上,星巴克显然已在中国称霸多年,期间也不停有品牌向其发起挑战,但最终仍然未能搅局,即便是2018年正值巅峰时期的瑞幸咖啡。2018年,瑞幸疯狂融资、烧钱扩张,并多次碰瓷直接站在了星巴克的对立面。2018年5月,瑞幸指责星巴克涉嫌垄断;8月,瑞幸高管还diss了星巴克和阿里的联姻。一边靠碰瓷营销引导消费者消费,一边疯狂扩张开店,在2018年底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1700家。
瑞幸咖啡短短几年内以惊人的开店速度,在2020年一季度线下门店数量赶超星巴克。瑞幸曾与星巴克并肩成为国内两大连锁咖啡专营店巨头,远超COSTA咖啡等连锁品牌的线下门店数量。但是,瑞幸咖啡后来发生的是事情,也注定让其无法成为咖啡市场的搅局者。但是,瑞幸咖啡的出现,确实给咖啡生态带来了一些影响,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瑞幸咖啡最大的功劳在于,改变了行业的两大痛点,一是把咖啡的价格降下来了,将咖啡平民化;二是大幅提升了咖啡消费的便利性,让咖啡消费进入快消时代。
对咖啡市场有深刻观察和见解、同时投资了咖啡市场相关品类的洪泰基金董事总经理杨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咖啡赛道之所以如此被资本追捧,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数据来看,中国的咖啡市场在过去五年有很高的复合增长率,而且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中占比也很大;第二,咖啡在中国演变出很多产品形态和商业形态,而且这些变化都非常贴合国内市场的需求,未来在这方面会有更大的空间。但是,杨勍认为,咖啡市场在中国并非完全没有局限性,毕竟中国没有特别的咖啡文化,目前消费的咖啡集中在两类人群,一类是商务人群,用咖啡来满足其社交需求,另一类是休闲人群,咖啡的“变形”则真正针对这部分人群的需求,但大部分人中国人始终没有把喝咖啡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瑞幸咖啡处于高光时刻的时候,曾有不少观点认为,中国要即将诞生“中国版”的星巴克,而如今新锐咖啡品牌的相继崛起,又再次引发外界对星巴克在中国地位稳定性的揣测。但在杨勍看来,星巴克和瑞幸咖啡运作路径是不一样的,和如今新崛起的品牌也不同。“星巴克搭载的是社交属性、场景式的消费文化,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支撑,但有些品牌做的是商业模式、产品配方,更强调运营,打法各有不同。”杨勍认为,如今一二线城市各大商业综合体中较大的物理空间比较有限,且都被星巴克等头部品牌占据了,如果咖啡品牌还想再做一个星巴克是很难的,但如果侧重“轻线下、重线上”,以独特的配方和强有力的运营,再造一个“瑞幸”或许还有机会,这就很考验团队的差异化打法。
至于资本是否还会延续投资瑞幸咖啡当年的烧钱模式,杨勍认为,假如“烧钱”能烧出一个不错的效果,比如有不错的流量、不错的估值和品牌,经营业绩也慢慢实现,也未尝不可,但如果烧不出结果,资本肯定会果断放弃。
如今,在咖啡这条赛道里,已经看到巨头的身影了。巨头的下场,预示着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基本清晰,玩家们离决赛也不远了。(卓泳)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