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官方微博发布《关于成都四十九中一学生坠亡的情况通报》,通报澄清了该校男生坠楼的真相,打消了舆论的质疑。而在教育局的这份通报中提到,“该事件的发生,表明学校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下一步教育局将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在全区学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等专项教育,努力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与此前第一次通报相比,教育局的这次通报在澄清事实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一问题也成为近年来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仅202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数十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过有关的建议。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因为有了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标准。十年来高校大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到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咨询服务,而在中小学阶段,虽然也比此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学校不重视、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教授认为,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统一纳入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评估监管,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从高中开始上心理课 早已学会接纳自己
窗外,乌云密布,天气阴沉。刚办完离职的李荣,在住了一个多月的公司宿舍里整理衣物、打包行李、扫地拖地……整个宿舍已经收拾干净后,她把买给室友的鲜花,插在瓶子里。
李荣是今年即将毕业的应届生,刚刚离职的这份工作是她在实习结束后争取来的,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到各种不适,让她觉得再多干一天就要“爆炸”了,于是她选择放弃。
可是,当她收拾完整个房间时,一个多月来烦躁的内心,似乎也更加冷静了。她开始反省自己离职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她察觉到了一丝悔意,可同时也感受到这次经历能够为自己未来的求职指引方向。
能够将一件烦心事去积极的看待,这是李荣在大学的心理咨询活动中学到的技能,这叫做“自我觉察”。
李荣一直记得那堂课,那时刚上大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举办了一个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主题是“认识自我”。该活动持续一个学期,每周三下午2点,心理辅导员徐老师会带领10个学生将自己不开心的情绪记录下来,然后在活动中分享给大家。
在分享会上,一个叫郑思晴的女生,将自己与室友之间因宿舍是否关门而产生摩擦的困扰告诉了徐老师。“为什么不愿意跟室友沟通?”听完思晴的故事,徐老师问道。
思晴表示,自己担心影响二人的关系。老师接着询问,为何你跟她说就会影响你们的感情?你那么看重她的的想法吗?
听到老师这话,思晴一下子脸憋得通红,不知道说什么。在思考片刻后,她非常坦诚地表示,自己看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会害怕别人不喜欢她。老师停歇了片刻,用更加轻缓的语气让思晴继续思考为何出现这种想法,在课程快要结束之际,思晴给出了答案:自卑。
这段对话,深深地刻在了李荣脑海里。活动以后,当她再发现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便会用同样的方法,去扣问自己的内心,寻找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心理课程和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李荣从读高中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她在云南文山某重点高中读书的时候,学校在高三时设置过心理课,心理老师并没有站在讲台上填鸭式地讲课,而是跟学生们聊起很多心理现象。有一次,邻校出现了学生自杀事件,心理老师将事件分享给同学们,引导同学们思考事件原因,以及如果自己身处其中会如何解决。
同学们将答案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浏览完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挑选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回答,以匿名的方式念了出来,再让同学们讨论。最后心理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那时李荣和同学们都觉得,老师的方式,能够更大程度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鼓励大家遇到问题主动思考,用多元思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了大学后,李荣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失眠多梦,她为此担忧不已。但愈担忧,她的失眠情况就愈加严重。李荣想起了高中的心理课程,她买来《梦的解析》、《心理学与生活》两本专着,去了解失眠和多梦产生的原因。从书中,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生病,便渐渐放松下来了,失眠的情况也很快被治愈。
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李荣始终能够感受到与自己像朋友一样的心理老师所提供的帮助,她甚至会把心理老师当做自己的树洞,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扰,排解情绪。李荣觉得,正是心理老师和心理课程,让自己学会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发布十年后 “有心”中学在追赶
高校学生从心理老师和课程之中受益匪浅,要归功于十年前教育部的一条硬性标准。
2011年3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高校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每校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2名,并可配备兼职教师,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每年应为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对学生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开展相关常识培训,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给与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通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高校还应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
教育部的这条《标准》出台十年来,各大高校已按照要求配备了心理老师,并展开心理健康教育。随后几年,一些中学也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标准》由大学下沉到中学。
在云南省某重点中学就读的赵羽燕每周都会上一节心理课程,学校还配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就设在学校一处隐蔽的大楼里。
第一节课,心理老师就带大家去了心理咨询室做活动,并欢迎大家有事随时可以来。为打消同学们的顾虑,上课之初,老师就告诉同学们,寻求帮助是强者的表现,让大家不要害怕。同时,她给同学们留下来电话号码,让大家有事可以给她发短信。最后,心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处得特别好,同学们对她极为信任,有事也经常找她聊天。
在采访中,很多学生向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反映,最近两年来明显能够体会到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前自己上学时没有机会享受到的心理老师的服务和教导,现在他们的学弟学妹都赶上了“好时候”。
今年已经上大学的赵宇,毕业于甘肃陇西某高中,他记得母校曾经发放过心理课本,但没有心理课程。如今他的表弟也在该校就读,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表弟告诉他,现在学校每周都会安排一节心理课,帮助大家顺利备考。课程内容是知识与游戏结合,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调整心态、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迎接高考。最近一周,学校也举行了两次心理讲座,其中一次邀请了武汉大学的教授,主要目的依旧是帮助调整同学们的心态。他自身也体会到了活动的效果。
在高三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过来人”的大学生谈倩来说觉得很有必要。5年前,江西九江某高中读高三的谈倩曾因为学业压力过大,直接在上课时晕倒在地,后来被送往医务室。当时学校并未设置心理咨询室,也没有心理老师,谈倩在医务室苏醒后,就被送往家中。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发现各项体征均正常,只能先回家休息。
后来谈倩在家中修养了几日,感觉已无大碍,便申请返校。但没想到返校不久,同样的事情重演。学校只能让谈倩休学静养。谈倩的父母,辞掉了工作,专门在家照顾她,带她出去旅游,她的情况才渐渐好转。
而5年后的今天,谈倩的母校已经配备了心理咨询老师,该校陈老师介绍,现在学生入学前,都会进行心理测试,对于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会给予重点关注。此外,每个班级都设有心理委员,他们会及时关注同学的情况,然后汇报给心理老师。老师也会不定期的策划主题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偏软” 有的没有课有的课被占
在一些中学近年来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发展不统一、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在记者采访的十几个同学中,有来自河北雄县、浙江杭州、山东日照、安徽安庆等地中学的学生反映,自己目前就读的高中并没有开设任何心理课程,连心理课本也没有见过,在这方面学校完全是空白。
目前,教育部对于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主要是参照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2015年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中的内容。但无论是《纲要》还是《指南》,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要求,大多使用的是“加强”、“推进”、“原则上”这样的软性要求。
例如,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中提到:心理辅导室定期对学生开放,可视学生数量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开放时间,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均应开放,课间、课后等非上课时间应有一定时间向学生开放。
《指南》中这样的表述,让家住天津河西区的王伊感受颇深。5年前她上高中时,学校还未开始心理课程,只是有2节象征性的解压课。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带着同学们去解压室,里面有拳击、沙盘等各种项目,老师会带着大家体验。她印象里解压室非常大,占据了一整层楼,但是,解压室平常并不对外开放,只有上课才开门,她高中就只在这里上过2节解压课而已。
如今王伊的弟弟在该校就读时,虽然仍然没有统一的心理课程,但学校又设了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能够提供咨询服务。如果班主任发现一些同学情绪不好、成绩下降严重之类的情况,也会带他们过去,跟他们聊天。学生也可以主动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寻求帮助。
不过,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也只是“坐诊”,与同学主动沟通很少。
“只有存在心理问题才需要去心理咨询室,所以同学们一般都不会主动去。”在甘肃陇西读高中的裴方说出了多数学生的心声,而另有学生认为,学校将心理健康课当做一门选修课,但学生自己却对此并不重视,“高中课业很繁重,哪还有精力去报选修课。”天津某高中的一位同学说。
四川成都学生李美现在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她告诉记者,自己初中每周都有一节心理课,老师授课内容也并非专业性的知识,主要就是一些心理现象和心理鸡汤的小故事。心理老师会提前让大家准备一个小笔记本,在课上写下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想法。下课后,老师会把本子收上去看,给同学们写评语。李美提到,老师曾通过她写下的内容感觉到她最近的学习压力很大,给她回复了很多内容,帮助她疏解情绪,这让她感受到了关心。
“我后来翻这个笔记本还挺感慨的,上这个课真的很快乐。”李美回忆,她当时还专门去市场买了最漂亮的本子,专门用来记录自己的心情。
不过,李美回忆,自己初中的心理课虽然非常精彩,但也会面临被其他老师占课的尴尬。同时,整个学校也只有一两个心理老师,而每个班级都有心理课,老师供不应求,压力巨大,无法面面俱到。
心理老师不受重视改教英语 待遇低于其他老师还要带自习
心理老师配备不够只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问题的冰山一角。在老师们看来,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江西九江某高中的政治老师王老师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目前学校也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有挂职的心理老师,只是这些都不对学生开放。王老师口中的这位心理老师姓邓,她坦言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建设并不重视,将近3000人的学校里只有她一位心理老师,而实际上她自己这个岗位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检查过后,心理咨询室中的器械、宣传海报已经全部搬走,心理咨询室已经关门。而她自己,目前只能转去做英语老师。
该校的一名高三学生告诉记者,高中三年来,不少同学为越来越繁重的高中课业而苦恼,但令她唯一觉得能够觉得可以舒缓压力的方式,还是高一时去学校科技楼上“理化生”的实验课。看着实验室里面摆放的奇奇怪怪的物品,她才能感觉到难得的放松。
邓老师说,自己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同时有人社部颁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正因为是专业出身,他在课堂上还是会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候会给学生放一些舒缓的英文歌曲,帮助学生舒缓压力。
邓老师记得,曾经有学校同事认为女儿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出现了心理问题,主动找到她帮忙。但她接触了同事的女儿后发现,其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是父母期待过高,对她的掌控力也过强,这让其难以透气,又无力反抗。
邓老师跟这个女生聊了很多,最后给她推荐了一些英文歌曲,帮助她舒缓情绪。对此,邓老师也很无奈,高中学业压力大,家长也会觉得其他事情是耽误孩子学习的,所以只能给学生推荐一些跟学习看起来相关的舒缓活动,给予一些间接帮助。“学校和家长均不重视,我们即使想要开展工作,也是举步维艰。”
该县城另一所高中的心理健康建设情况相对较好,学校也开展了心理方面的工作,但问题仍旧存在。该校的心理老师陈老师告诉记者,在高中入学的时候,学校便给每个同学做了心理测试,对重点同学进行关注。
同时,学校会为每个班级培训一名心理委员,让他们和班主任一起,协助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和工作开展。心理委员会及时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及时汇报给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老师们会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具体需要,比如考试前后的考试焦虑、疫情期间的家庭矛盾等等,来开展主题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陈老师介绍,由于学校有心理方面的活动,因此学生对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的认可度比较高,学生若出现某些焦虑的问题,都会主动前往心理咨询室找老师沟通。一般情况下,考试前后预约的学生会更多。
据该校另一位心理老师沈老师介绍,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家庭,特别是重组家庭。她表示,疫情以后,学生预约心理咨询的人数,是以往年份的2倍。她曾经接待过一名重组家庭的学生,父母离异,母亲远嫁,父亲重新组建新家庭,她便跟着姑姑一起长大。但是,因为姑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对她就不如当初。因此,在她心里非常记恨姑姑。沈老师通过多次与该学生沟通,才让她逐渐扭转了自己的想法。
但沈老师同样觉得,即便是自己的学校有心理方面的工作,但整体来说,中学心理健康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比如,该校仅有的四五位心理老师中,心理学专业的仅有一位。学校看似重视心理课,但心理老师的薪资却远低于普通老师。所以,为了薪水,心理老师都会兼上其他课程。比如记者在采访时,另一位心理老师陈老师就正在带学生上晚自习。
由于人员不足,每次做完主题活动后,老师都没有时间去总结回顾、收集反馈,即便活动存在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改进。
沈老师表示,高中心理教育的提升,需要学校、家长和其他老师的重视。学校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心理老师,并提供与普通老师同等的薪资,避免心理老师为糊口兼任其他工作。家长和其他老师也需要配合,避免出现认为心理课不重要,可以随意占课的情况。
数十位代表委员关注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心理课程缺失或被占;心理老师人数少、不专业、待遇低……这些问题早已经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注意。2021年全国两会上,有至少30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如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党员、西南大学环境资源学院教授谢德体曾于2020年5月至10月间,应重庆市北碚区人大邀请,连同北碚区人大教育委员会专委会、朝阳街道人大工委,对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实地调研。
通过对北碚区五所中学及十余所小学校领导和心理老师的座谈,以及实地观摩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建设,谢德体发现,大部分学校都未开设心理课,即使开设课程,但课时、课本也是五花八门,无统一标准。
同时,谢德体还发现,城乡学校、普通学校和重点名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较大差距。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为例,它依托西南大学的心理学资源,开设了校心理辅导室,并与西南大学在脑电波测量仪器、核磁共振等高端设备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每年,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都会前往该校实习,专业教授也会莅临指导。但大部分普通学校,在硬件设备和专业人员方面都较为缺乏,心理教师队伍也不够稳定,有些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只有1-2个兼职心理教师,学校的心育工作由德育课教师负责。除了心理教师队伍不够,全体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关注不够,大家一般只关注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
对于调研中存在的问题,谢德体教授解释说,国家未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统一的课程体系,所以各个地区、学校和年级,都是按照自己的情况开设课程、购买教材,这就给检查监督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缺乏这样的监督机制。这也导致,调研样本中的大部分学校,都未开设心理课程。同时,各个学校由于经费、资源等差距,在心理咨询室等硬件设施上也相差较大。此外,各个学校教师的编制是固定的,没有心理教师的编制,所以很多学校无法聘请专职心理教师,只能聘请兼职心理老师或由其他课程老师兼职,这也造成心理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对此,谢德体代表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其建议国家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立清晰的标准。以小学心理教师设置为例,按照学校学生人数,配备固定比例的专职心理教师,在校医务室设立至少一名心理咨询师。同时,要在教师编制方面给予一定的额度,方便学校聘请专职心理老师。此外,大学与中小学间、中小学与中小学间、学校与医院和社区间要进行合作,以实现某些高端仪器设备的共享、专业人员和经验等方面的沟通。
此外,谢德体着重强调,经过调研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与家庭存在极大关联。因此,需要班主任和心理老师与家长及时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家庭以及学校的情况,方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及时给予援助。
据谢德体介绍,他在两会上的建议于日前得到了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的积极回复,有关部门参阅建议后表示,其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为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借鉴。下一步有关部门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加注重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面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指导服务。
实习生 陈银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朱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