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了最新的智慧化移动医院信息系统和功能分区的新型防疫移动医院上海启用
抽拉式的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1、充气膜结构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搭载“天眼”的放舱CT、远程可视化指挥中心……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携新型防疫移动医院29日亮相。
抽拉式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1,可实现一键扩展:到达工作地点,车体两翼会扩展开80公分,日检测量可超过6000单管
新型防疫移动医院纳入了最新的智慧化移动医院信息系统和功能分区:医学诊疗区、负压实验区与后勤保障区三大模块,根据救援要求可实现灵活功能组合,成为具有公共卫生防疫功能的全灾种移动医院。这一“数字化、模块式、可生长”的防疫移动医院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牵头,涵纳同济大学与相关企业共同研发的最新技术,具有快速展开、无限扩展、快速撤离等诸多优点,可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作战”利器。
“天眼”平台方舱CT可以智能识别人脸及人体全身位置,自动调整扫描床的高度、进床深度等
据介绍,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展开具备40张以上床位的移动医院,设置包括2间手术室、手术储备室、门诊诊室、重症监护室等20余间专业区域。
病房服务机器人、转运机器人等成为了救援队员们开展工作的好帮手
当日,在东方医院停机坪的主区域上,记者看到了曾在武汉东西湖区方舱医院广场前搭建的帐篷移动医院,旁边是半圆柱气膜帐篷——“充气膜结构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简称:气膜隔离病房)。这是移动医院的新补充模块,气膜隔离病房遵循了最新的隔离病房设计规范,各个功能区通过膜结构分开,实现医患、后勤动线的有效分离;同时,被污染的空气经过严格过滤后排出,从而有效阻隔病毒传播,保证医护人员安全。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长刘中民对记者说:“目前我们对疫情防控医疗区域要求是‘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气膜隔离病房保证了生活区、医疗区井然有序的功能需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气膜隔离病房将正压充气膜结构和预制化建造系统结合,大大简化了建筑结构。30个普通工人在5天内就可完成200个床位的规模;气膜隔离病房还具有超高的折叠收缩比,便于运输。刘中民表示,气膜隔离病房申请了多项专利,可实现量产并投入使用。
气膜隔离病房保证了生活区、医疗区井然有序的功能需求
抽拉式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1同日加盟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移动车队。这辆抽拉式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1,可实现一键扩展:到达工作地点,车体两翼会扩展开80公分。据介绍,按照目前常见的10:1比例混检,每日核酸检测量可达6万人。
该核酸检测车的前身,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相关企业开发的气膜版“火眼实验室”。据悉,用气膜结构建造检测实验室,大大简化传统建造流程,在全球抗疫中大显身手,足迹遍布17个国家地区。据介绍,抽拉式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1已在黑龙江省加入“抗疫”行列。记者从车尾看到,一部显示屏可随时查看舱内情况。
核酸检测车的对面,搭载了“天眼”平台的方舱CT吸引了众多目光。据介绍,这台“天眼”平台方舱CT可以智能识别人脸及人体全身位置,自动调整扫描床的高度、进床深度等, 医生仅在操作间就可智能精准完成对患者的定位、摆位及扫描,并开展心血管造影和治疗,大大降低了医患间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基于数字孪生和AR技术建立的远程可视化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可以查看现场移动医院布局情况,关注每个帐篷里面配置设备、人员情况。在防疫移动医院中,病房服务机器人、转运机器人等成为了救援队员们开展工作的好帮手。
刘中民表示:“希望新型防疫移动医院能为科学应对‘防疫常态化’提供硬核的整体方案载体,变‘被动应急’为‘主动应对’,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再添新力量。”
文/记者 陈静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