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解海龙出书 他的“大眼睛”让600万贫困少年有了新“希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0-13 18:05

摄影师解海龙的代表作《大眼睛》在上世纪90年代家喻户晓,这张照片也变成了“希望工程”深入人心的影像标志,并改变了成千上万的贫困孩子的命运。

近日,解海龙的第一本自述《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出版。书里既温情讲述了三十年如一日投身教育公益事业的草根摄影家的人生经历,也记叙了希望工程救助下重新捧起书本的少年儿童的感人励志故事。

微信图片_20201013174054_副本.jpg

解海龙的故事:20年走了26省市  捐款30万建“希望小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解海龙就开始关注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情况,他自发前往贫困地区,拍摄农家小孩对学习的渴望。直到1991年,他遇到了“希望工程”。

“1991年学雷锋日,我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突然看见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希望工程’。 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正是为了帮助这小孩子。我说我要为希望工程做事,我要加入到这个队伍里去。”

在那之后,解海龙成为了无偿志愿者。“4月,我到了安徽最贫困的山区。走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背着自己做的书包赶路。后来,我知道她每天上学需要往返24里山路,我觉得太不容易了。我想让全国人民知道一个6、7岁的孩子去上学的故事,就跟着她一路拍。”当小女孩走进教室坐下,解海龙发现,她的眼睛特别亮, “她看到我在拍摄,也有一点慌,所以那一刻的眼神里有期待和渴望,也带着点惊恐、无助。看到这样的复杂的眼神,我真的是在颤抖。我摒住呼吸,用室内暗暗的光,拍下这张照片。”

微信图片_202010131740541_副本.jpg

1991年4月 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乡中心小学 苏明娟(大眼睛 8岁)每天往返24里山路刻苦求学

这个大眼睛女孩叫苏明娟,后来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这幅作品也让解海龙从一个草根的摄影爱好者成为了摄影艺术家。解海龙在书中坦言,自1992年“希望工程”系列照片发表之后,他的照片受到了极大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很多赞誉迎面而来。“如果要否认心中的自豪也有些虚伪了,但是我更清楚,真正促进‘希望工程’发展的,不只是我,更是我经过每一座村庄时,遇见的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那一个个打动我、让我热泪盈眶的人。我只是怀着尊重与感动,以一颗悲悯仁爱之心,将他们忠实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正是他们,唤起了社会各界的爱心,进而推动了希望工程的蓬勃发展。”

“截至去年,‘希望工程’已经收到161亿资助款,资助学生617万名,盖了20300多所学校。”解海龙说,“我也由一个青年小伙变成了后脑勺没有头发的老头了。”过去30年,他走了26个省市100个县,他从一个无偿为“希望工程”拍照的志愿者,变成了一个宣传者,告诉大家希望工程怎么回事,告诉大家怎么献爱心、怎么盖学校。他也不断拿出稿费捐款,还将拍卖所得的30.8万元捐出,建了一所学校。” 解海龙一直关注着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说:“真正让我走上摄影道路的就是这些山里的孩子”。

微信图片_202010131740543_副本.jpg

解海龙

图书出版的故事:解海龙让出第一著作权人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是解海龙的第一本自传。这三十多年,解海龙攒下的故事太多了,但他坦言,“纵有万千语,落笔终是难。”对解海龙而言,难在两点:“其一是我始终无法静下来,多年的惯性让我不自觉地行走在公益的路上;其二是我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述总比文字描述更有生气。”

机缘巧合。3年前,武汉的一名摄影爱好者王薇找到解海龙。王薇2014 年听过解海龙的一场讲座之后,深受感动,进而萌生了“记录一个全面的解海龙”的想法。“她不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来,她本人也不是专业作家。按她自己的话说,完全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她第一次来北京与我会面时,我看到她两本写得满满的笔记本。她的认真让我当即决定将这件事就交给她来做。我相信,一切都是缘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解海龙写道。

王薇说,这本书的创作历时3年时间,期间她11次前往北京,听解海龙讲述拍摄故事。“解老师的记忆力好得惊人,几十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时间、地点、人物一个不差,提起希望工程的各项数据,更是令我叹服。我们说到精彩处,他常常情不自禁地从沙发上跳起来,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那么活灵活现。说到动情时,他的声音不知不觉中就低沉下去,眼里泪光盈盈。从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解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真实,愈发鲜活。”每写完一章,王薇先把文稿给自己的母亲看,共同推敲,力图把最生动的故事写出来。

对王薇来说,2020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是武汉人,2020 年春,我身处中国战‘疫’的中心地带,当时物流优先发运紧急医疗物资。所以,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姜辉编辑先将合同寄给了解海龙老师,解老师签完名之后寄回出版社。等武汉物流恢复正常状态了,出版社再将解老师签过名的合同寄给我。当我看到解老师签名的一瞬间,整个人都愣住了。在‘著作权人’一栏里,解老师把他的名字写在后面,而将前面的位置留给了我。我心里沉甸甸的,既愧疚又感动。”

资助者的故事:当年接受资助的胡善辉,先后捐助过几十个孩子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新书发布会上,还有三位特殊嘉宾的身影,他们是解海龙镜头里的人物,亦是希望工程资助的三位学生代表:“大鼻涕”胡善辉,“烤小手”梁清华,不吃午饭换取上学机会的毛可凤。他们用特殊的方式分享了个体命运在“希望工程”三十年间的发生的转变。

微信图片_202010131740542_副本.jpg

1991年4月,河南省新县八里畈乡王里河小学 胡善辉(大鼻涕 8岁)在大声朗读课文

活动现场,胡善辉带着儿子来到了现场。1991年,解海龙路过河南新县的一座小山村时被朗朗的读书声吸引。一间简陋的教室里,他看到一个浓眉大眼却衣衫褴褛的男孩,正在忘我地高声朗读,浑然不顾被冻出的鼻涕。解海龙立即端起相机按下了快门,“大鼻涕”的瞬间就此定格。照片中的小男孩就是胡善辉。

彼时,因为家境贫困,胡善辉的学业难以为继。因为这幅照片,在数十位好心人的捐助下,胡善辉读完了初中。胡善辉说,这张照片以及“希望工程”给了他们更多的希望。同时,也树立了他的价值观。读完初中,胡善辉应征入伍、报效祖国。无论在入伍前、服役中还是转业后,胡善辉一直拿出自己的收入捐资助学。10年间,他先后捐助过几十个孩子。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战友自觉加入到给“希望工程”捐款的行列。直到今日,胡善辉的善举仍在继续。

转业后,胡善辉来到济南铁路局,主动申请在铁路局的关切中心工作。每年的春运,他在站台上迎来送往,为许多不会乘坐高铁的老人和农民工提供热心的服务。

微信图片_202010131740552_副本.jpg

发布会现场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胡金喜 摄

张左是《中国青年报》摄影部的暗房师。在解海龙拍摄“希望工程”期间,张左是这些照片的第一读者。在一次相片冲印之后,张左看到了解海龙拍摄了一个小姑娘在寒冷的教室里烤火取暖的照片,深受感动。他默默找到了照片中的女孩梁清华,并开始了每月400元的资助,直至梁清华完成学业。“他没和任何人说这件事,包括我。”解海龙说。新书发布会现场,张左和“烤小手”女孩梁清华都来到现场,这也是他们多年来难得的见面。据解海龙介绍,昔日因家庭贫困失学、在艰苦条件下也要努力求学的女孩梁清华,已在大家的帮助之下完成大学学业,并在一家公司担任财务。

这样温暖的故事在书中还有许多。心存善念、心有大义,解海龙用有温度的镜头,呈现了一个时代关于“希望”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010131740551.jpg

张左与梁清华 供图 张双双

“希望工程”之外的故事

解海龙说,除去“希望工程”的标签,他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如同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绝大多数摄影发烧友,从热衷于器材,痴迷于技巧,狂热地追求获奖,到逐渐拓宽自己的视野,朝着真正的摄影门槛靠近,我经历了和他们同样的过程。”解海龙说,如果说稍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会引用一句别人的评价:“踏上了时代的节拍,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一直以来,关注社会、关注命运、关注人生就是我的摄影追求。”

“广角”是摄影的术语,解海龙曾经提过一种对“广角”的别样定义:“广角就是用广泛的角度歌颂人民和祖国用广泛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在解海龙看来,摄影不是去用心里的小情感张扬自我、发表自我,“摄影是要看一个人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时代能够结合到一起。只有把自己的小情感的东西变成了大业,心怀大业,心里面想着老百姓、想着孩子,想他们所想,想他们所需要,事业才会越做越有意义。”

现在,已经退休10年的解海龙仍然带着一些年轻力量走在纪实摄影的道路上。在他看来,“摄影是艺术,只要你拿的相机有温度,镜头里面的影像就有力量。我觉得事业不退休,我还会带出一大帮孩子,让他们都成为手里握着相机、为社会正能量拍出时代感的摄影人。”

供图/出版方(除署名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40年惠及16万摄影爱好者 北京摄影函授学院走出开放办学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4
感动亿万人的“大眼睛”女孩,还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央视新闻 2024-10-03
“我与北京希望工程”征集活动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8
视窗|“2023鸡西国际旅游时尚周”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1
专栏|春风正吹绿所有的田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7
遇见“大眼睛” 上汽大众希望小学太“绘”画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8
从受助者到奉献者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们不负时代
新京报 2022-10-22
从受助者到奉献者,“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们不负时代!
新京报 2022-10-22
最新评论